您现在的位置:   >> 教育研究 >> 学术动态  

“新教育与新教育学”研讨会简述


作者:李泽林   2018年06月08日


                              “新教育与新教育学”研讨会简述  (2018年第4期)

                                                  李泽林

  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新教育与新教育学”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发展创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一、教育学要积极回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与会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系统探讨教育变革与教育学发展的新趋势,回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肩负的新使命,为发展教育提供有益的视角与思维。有学者认为,走向全纳、公平而有质量、终身学习,以及全面整合的可持续性变革将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在新教育定义框架下,教育和学习方面,将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包容性。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内容的变革是一种从教育的外部社会、经济等结构而来的变革,知识的表现形式、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已成必然,但教育本质结构不会发生改变。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只能是模拟但不能解释人的整个精神世界,但教育者的机械化,受教育者的机械化或者人工智能化,甚至使人钝化,这将是对教育的一个真正的挑战。基于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教育下的教育变革,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流程再造三方面展开。有学者提出通过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交叉融合,聚合数字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虚实融合的学习服务,实现智能个性化学习的终身学习教育新形态。这种虚实融合的教育生态是对传统教育现象的解构,更是对建构新教育学的挑战。有学者认为,“新教育学”要与时代对话,以回应教育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的问题;要与相关学科对话,以回应跨学科背景下教育学的独特价值与科学内涵;要与国际对话,以回应教育研究中传统特色缺失与思想文化传承问题,让中国声音、中国贡献在国际交流中占据一席之地;要与实践对话,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转化逻辑”,重建理论,使理论同实践变革融合。

  二、教育学的学科逻辑与范式转变

  有学者提出,面对社会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转向创新发展,以机械化、电气化、标准化为标志的工业时代教育向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教育的转型,我们不仅考虑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要考虑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这样的时代呼唤“新教育”和“新教育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教育学。也有学者认为,新教育以及新教育学的发展应建立沟通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的桥梁,以概念、逻辑、原理、命题、方法等学科要素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知识结构是学科存在的外在表现形式,围绕着社会发展需要而发展才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还有学者提出,教育研究新范式应当是动态的研究范式。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亟待研究者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以回应现阶段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应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研究、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动态范式和科学决策机制,以克服传统教育研究和决策的局部性、线性化和静态性,实现教育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和科学化。与会者指出,新教育及新教育学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和前瞻性的话题。不论是对教育学学科本身的思考,还是凸显教育学的功能,都需要我们关注中国教育学的原创性问题,以回应新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与期盼。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