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教育研究 >> 书评  

《教师课程观研究》评介


作者:顾明远   2017年07月04日


                            《教师课程观研究》评介   (2017年第6期)

                                           顾明远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因为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总是要落实到课程上,然后影响到学生。纵观20世纪的几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为核心展开的。进入21世纪,人类面对种种新问题,再一次提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核心依然是课程。我国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新世纪人才,在20世纪末就酝酿课程改革,至今已有17年的时间。课程改革之路所以漫长,因为它不仅是课程设置和内容的变化,更是对培养人的认识的变化,是课程观念的变化。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是从指导思想上就有一个根本的变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要求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学方法上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能力。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是教师,在于教师的课程观。近年来,国外对教师的课程观的研究广受关注,国内还少有研究著作问世。

  苏强这部《教师课程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就是研究教师课程观的专著。作者在前期实证调查、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特征,首次把课程观划分为学术理性主义、学习过程、折中主义、生态整合、人文主义和社会责任六种课程价值取向。就教龄、教材、学生、制度和环境五个主要影响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因素,通过量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样本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教师课程观的形成历程,进而建立了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理论架构。

  我经常讲,课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理想课程,即国家制定的课标;第二层是开发课程,即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开发;第三层是实施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该书作者把它叫作理论形态课程观、制度形态课程观、个体形态课程观,意思似乎是一样的。任何课程观只有转化为实践行动并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具有实质意义。因此,按照作者的说法,教师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实践者,他们对理想形态课程观的理解认同,将直接影响自身课程观形态及其实践转化效果。而教师对制度形态课程观的价值认同,是课程观实践转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环节。因此,作者提出了正确定位课程观、辨识矛盾冲突、充分观照实践,是课程观向实践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现保障。

  教师课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涉及教师的价值取向、课程理念、思维方式等要素,通过单一的量化方法很难全面呈现其结构与特点。因此,作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更具理论说服力和实践可行性,是本书的一个亮点。这些实证研究既为理论分析提供了翔实理据,使得所提出的解决策略因建立在严密的实证分析基础之上而更具合理性与操作性,提高了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我曾经说过,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按照教育规律进行。说它是艺术,因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教育的环境时时变化,教师本身也有个性特点,因此,不能用一种模式、千篇一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师对教育要有点悟性,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自己的教育风格。

  本书不仅揭示了国内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结构特点、现实问题与转型主题,也拓宽了课程观的研究视域并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我相信,在广大中小学教师课程观转型的长期过程中,本书能够帮助他们防止或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偏颇,持续地发挥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课程改革贡献力量。

  (本文作者顾明远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