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教育研究 >> 书评  

教育研究的历史视野、现实关怀与理论旨趣


作者:蒋 凯   2018年05月09日


                    教育研究的历史视野、现实关怀与理论旨趣

                    ——评《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      (2018年第3期)

                                     蒋 凯

  在教育研究界,不同知识背景和学术旨趣的学者治学方式差异较大,关注的教育问题也很不一样。刘海峰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兼具历史视野、现实关怀与理论旨趣,自成一家。以高考研究为例,历史学训练和科举学研究使得他的高考研究具有历史深度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他的专著《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富有特色,集中地体现了其融汇古今的学术风格。

  该书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家文库》自选集系列之一,精选了刘海峰教授在最近20年发表或完成的众多学术成果中的32篇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以期刊论文为主,兼有少量报纸文章和提交给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等机构的研究报告和决策咨询报告,其中多数成果在近些年面世,时代气息浓郁。全书分为科举研究与科举学、高考改革与思考、高教理论与历史三篇,全面地展现了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过去20年的学术轨迹和主要成就。纵览全书,深感该书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观点稳健创新。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创新是学术活力的源泉。稳健创新是一种重要的学术创新形式,强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前人研究向前推进,提出新的观点或方法。《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一书的首篇作品《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是作者历时八年完成的力作,也是该书中提出了最重要创新性学术观点的一篇论文。刘海峰教授在考试制度研究专家邓嗣禹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他自己新发现的近50种资料和邓嗣禹列举的70余种资料,将关于“西方考试制度是否真正受到科举制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得出了更为明确的结论,确认西方考试制度受到科举制的影响。该文由《中国社会科学》刊载,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发表近20年来以来引证不断,并且被国外一些文献所引用。刘海峰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就开始研究科举,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仅这本专著就收录了他的科举研究代表性文章11篇。虽然作者很早就从事科举研究,但是直到新世纪初,在基础具备、条件成熟之后他才正式提出科举学这一概念。此外,作者作为我国高考和高等教育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对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高考科目改革、高考分省抑或全国统一命题、高校招生名额分配、高等学校设置、高校区域分布、一流大学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稳健创新的观点和政策建议,为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二,论证严谨周密。论证严谨周密的特点,贯穿于《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一书科举研究与科举学、高考改革与思考、高教理论与历史三个部分中的每一部分,也贯穿于32篇收录文章中的每一篇。作为科举学首倡者,刘海峰教授对这门新兴学科的意义、基础、条件、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严谨的论证,对科举学与科举研究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仔细的辨析,条分缕析,周密细致,令人信服。作者关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对高等教育学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这个经典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分析。凭借广阔的学术视野、翔实的中外文献和对高等教育研究深邃的洞察力,刘海峰教授在《高等教育学:在学科与领域之间》一文中论述了高等教育研究“学科说”与“研究领域说”各自的依据,认为学科与研究领域只代表知识发展方向的不同,并没有学术层次上的高低之别。他还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没有学科畛域所造成的弊端,论证了高等教育学在中国语境下同时作为学科与研究领域的合理性,最后探讨了形成高等教育研究中国学派的条件和可能性。这一论述谨严有致,层层递进,条理缜密。

  其三,文字凝练雅致。刘海峰教授倡导学术之美,主张学术除了求真求善之外,还须求美,语言之美则是学术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章的功力和水平有四个层次或境界,一是辞能达意、文从字顺,二是运用自如、流畅优美,三是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四是妙笔生花、出神入化。《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全书各篇文章无不努力追求较高的文字境界。该书文体丰富,从期刊论文到报纸文章,从历史考证到理论阐述和政策建议,论证、说理、叙述、抒情,无不驾轻就熟;旁征博引,国内外文献烂熟于作者胸中,信手拈来;文字凝练,力求字字珠玑,加上语言平实、娓娓道来,读之倍感亲切。言为心声,对一门学问真正了解透彻的人,方能深入浅出,用简单明白的话语表达艰深的概念、理论和专业知识。“凡为深者,必能浅出;不能浅出,必非深者”,作者孜孜以求的这种治学境界和文字之美,在这本自选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四,跨越学科界限。《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一书跨越教育学与历史学两大学科,涉及科举、高考和高等教育三个研究领域,对科举制度做出了创新性研究,提出并论证了科举学这一专学,对高考改革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稳健、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该书收录的正式发表文章中有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分布于教育学、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历史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近代史、新兴学科等多个专题,受到教育学者、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历史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对教育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有利于超越分门别类的研究范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正如刘海峰教授在该书自序中谈到的,他之所以能思考高考改革这个重大复杂社会和教育问题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连续推陈出新地提出新的观点,基本经验在于不是就高考论高考,而是将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将高考制度放在中国考试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中去论述,从教育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探究。

  由于长期坚持历史视野、现实关怀与理论旨趣相结合,刘海峰教授治学形成了融汇古今的鲜明风格,这种学术风格集中地见诸《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一书。刘海峰教授是一位乐观主义教育学者,他坚信教育学科非常重要,中国教育问题重大复杂,教育研究大有用武之地,教育学科前景光明。作为读者和同行,期盼刘海峰教授不断有新的厚重作品问世。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