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 > 联盟
广东省江门市实验小学:以平实求卓越
【浏览字体: 】      发布时间:2012-07-01      来源:中国德育杂志社

 蔡建俊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关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扎扎实实推进。现实中,一些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存在“高”“大”“空”现象,德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我校以“小”“近”“实”的德育策略为支撑,以课堂为核心,以体验为主线,不断丰富德育形式,夯实德育内容,在平实中追求卓越,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形不散、神集聚。这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良好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小——以小见大,让德育工作小处着手,大处着眼 

1.小问题,大课堂。对于小学而言,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课堂形式。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课程的开展宜从他们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如五年级下册的《科学技术真神奇》一课,学生对于“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成就及其对社会推动发展”主题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六小”活动:寻找生活中一个小细节来认识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善;搜集一个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运用的小知识;会讲一位大科学家的发明小故事;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引下做一次科学小实验;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对科学的认识、设想或愿望;开展评选“科学小博士”活动。这样的活动,虽然都是从小处着手,但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学习兴趣浓厚,再由教师适当引导,由浅入深,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小体验,大社会。德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它更要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校确定“课堂为主,全面开花”的德育工作思路,将德育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根据“问题即课程”教学思路,我们将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融入到社会与品德课程中,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多角度育人,构建育人大课堂,增强了教育效果。如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很多浪费水的现象。有的学生洗手要用很长时间,用洗手液的同时任水龙头里的水哗哗地流着;有的学生杯子里的水还没有喝完,就全部倒掉;有的学生劳动时不珍惜水,甚至趁机玩水……家长配合我们做的一个调查也显示:孩子们在家浪费水的现象更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人类可利用的淡水日益紧缺的现实状况,在学生中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为增强教育效果,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附近的自来水厂参观、访问,并开展“如何节约水资源”的主题讨论。这样,由课堂到社会,让学生体验“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魅力。减少“说理”时间,加大“行动”力度,通过体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3.小活动,大视野。课堂上、社会中我们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在实践中,课堂上的德育主题有时过大,到社会中体验又容易兴师动众,不好操作。基于这样一个考量,我校非常注重小活动的开展,操作易,收效大。如课前两分钟的习惯养成教育、小小新闻发布会、每天一句经典诵读、课后的小主人“参政议政”等活动,让学生随时参加,轻松体验。活动虽小,但涉及的内容广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近”——由近及远,让学校德育近有活水,远有源头 

1.贴近生活。课堂教学,教师在方法上应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开放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具有时代感及生活感。例如在学习《拒绝诱惑》时,教师如果总是依纲扣本强调各种诱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学生也许不能很好地体会。但教师如果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自己搜集毒品、邪教、迷信使人家破人亡的鲜活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其害处,再带领学生共同讨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实现情感的升华。当然,在操作中要注意把生活中的资源有机整合,不牵强附会,不落于俗套,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体验,循序渐进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此外,我校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每年举行“六节”教育活动,即读书节、美德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和科技节,学生参与率达100%。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六节”教育活动提高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贴近实际。学校德育工作应结合校本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成长的地域特点进行,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侨乡文化独具魅力,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国学大师雷铎用“侨、楼、泉、风”四个字来概括江门文化。他说:“‘侨’是江门最大的优势,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历史上,江门的华侨文化在广东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文化特色需要江门大力弘扬,其意义值得认真挖掘和推广。”我校利用本土资源《家在五邑》等侨乡读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而立志将来建设家乡。

3.贴近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理念。我校秉承“博采多艺、和谐致美”的校训精神,去年率先推出“拓展课程”活动,为学生提供50多门异彩纷呈的特色课程。课程涵盖了手工制作、艺术、运动、生活、文学、外语等众多方面。学生可不分年级、班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拓展课程的开设,在严格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级课程”外,还让学生多思考、敢实践,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成就多元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潜能,享受多彩人生!

三、“实”——处实效功,让学校德育外部丰盈,内部充实 

1.扎实开展工作,常规落实到位。一是抓实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江门市实验小学学生行为常规读本》,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为此,学校制定了由行政领导、值日教师、少先队共同管理的值日检查制度、示范中队评比制度、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我们特别设立了“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礼仪岗”“红领巾保洁岗”“红领巾安检岗”。督导队员们佩带徽章,手执记录本,在早晨、中午、课间进行监督,公平评分。他们有的肃立于校门口,有的值守于大道旁,有的巡视于校园内,宛如坚守岗位的值勤战士,成为我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二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突出德育。学校要求各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的学期工作计划、总结中要突出品德教育内容,明确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三是落实德育课程的师资、课时,内容等。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标准,开足、开齐小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等。实践证明,德育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将培养学生品德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推动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2.植根真实生活,回归常态教学。在小学阶段,由于社会与品德课程不进行统一考核,往往会被学校忽视。表现在:第一,“放任自由式”,即对此课程的实施从不监督管理,任老师们照本宣科或完成任务式地“走过堂”;第二,“应付考试式”,即让学生的学习被无休止的练习和单调反复的背诵所取代,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设计、自我体验,学生享受不到学习、生活的乐趣;第三,“表演竞赛式”,即一学期开展一次公开课比赛活动,倾力做课,努力演课,虽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推力作用,但无论是程式化的课堂教学还是表演性的课堂教学,师生都无法去体验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无法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更充分地展示自我。

因此,植根真实生活,尊重师生实际需要,回归课堂常态教学对于课程的实施是极其重要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重要的生活、学习过程。教材中哪些内容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那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多种学习渠道将这些内容落实到位;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较好,存在问题少,那就削枝强干,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只有充分走进学生、了解学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使课堂永远充满灵性,永远富有生命力。

3.搭建活力平台,引发情感共鸣。德育课程的很多内容,不但需要教师深情并茂地讲解,而且更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感情投入。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只有真正牵动学生的心灵,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效果显著。另外,课堂教学中师生应是平等的关系,朋友似的师生关系会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师生间有了真情实感的交流,那种生机勃勃、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才会悄然形成。学生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也会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的生命活力就在师生互动的思维碰撞中被激发,课堂的实效无形中被提高。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我校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一班一品”的特色班级:各班级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结合班主任的自身优势,确立本班级文化特色。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为主题,有的班级以“立志成才”为主题……以班级主题为主线打造班级名片,在各班名片上都展示自己的班级名称、口号、班级全家福、班主任寄语等。走进教室,是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苹果园”“新星阵地”“高手亮相”等。学生每天到校,一抬头就能欣赏到“心手达情”的书法作品,品味到“有志者事竟成”的励志警句名言……我校让每个学生置身于深厚的具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引发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凝聚力。

“小”“近”“实”是学校社会与品德课程实施的支点,也是我校遵循的德育策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走出“形式花假,内容空洞”的德育误区,培养出更多“文雅有理,博采多艺的多彩少年”!

蔡建俊,广东省江门市实验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马子恩

打印】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