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 > 联盟
从薄弱学校到“名校”之路
【浏览字体: 】      发布时间:2012-10-01      来源:中国德育杂志社

 赵玉珠

满洲里市逸夫小学是教育系统里的一朵奇葩,短短几年时间便声名鹊起,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到美誉全城的华丽转身。然而,谁也未曾想到,就在十年前,逸夫小学还是全市办学规模最小,师生人数最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的落后小学。从薄弱学校一跃成为“名校”,逸夫小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是一条跨越之路,更是一条创新之路。

一、在理念创新中寻求突破

逸夫小学始建于1972年,1998年迁入现址,当时只有三十余名教师,近三百名学生。伴随满洲里市对外开放的热潮,教育系统也被推向了创新办学和理念变革的前沿。到2003年,逸夫小学的学生人数增加到了七百余名,教师人数也增加到了五十余名,但教育教学质量仍处于全市末位。2003年10月,我受教育局委派,担任了逸夫小学校长。如何“在改革中促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这是对校长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新一届校领导班子管理能力的综合检验。

要创新就要敢于突破,“不为习惯做法所缚、不为困难矛盾所惧”。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了理念创新大讨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发挥群体智慧,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育人理念,制定了“以生为本、以师强校、特色定位、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治校方针和“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的校训,并梳理出影响学校发展的诸多问题,采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举措逐一破解。

理念的创新为逸夫小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有效地突破了不同时期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促进了学校的快速腾飞。

二、在优化师资队伍中强基固本

一流的学校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逸夫小学始终把精炼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教师培训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培训中坚持“四有”目标,即培训目标有层次性,培训内容有多样性,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培训措施有可行性。学校以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框架,通过实施一个工程,落实一个规划,构建两种培训渠道,开展特色练兵活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个工程”是指对新上岗教师和教龄不足五年的青年教师实施的“一二三五”工程,即一年能上课、两年上好课,三年能过关、五年成骨干;“一个规划”是指对骨干教师实施的“四个一”培训规划,即每学期上一节引路课,做一次专题讲座,发表一篇优秀论文,进行一次课题汇报交流;“两种渠道”是常规教研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逸夫小学制订了各项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形成了完善的竞争机制,设立名师奖励基金,鼓励全体教师争当教育专家、名教师。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最满意教师”和“师德楷模”评选,还为教师设计生涯发展规划,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论文发表、优课竞赛、外出学习等方面为教师创造成长条件。实实在在的关怀,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和壮大。自2005年至今,四十余名教师在教学赛事中获奖,获奖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填补了逸夫小学多年来没有教师获得盟级以上教学奖项的空白,将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三、在精细化管理中逐步提高

细节决定成败。逸夫小学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师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推行精细化管理,以制度建设为载体,注重科学管理,做精、做细每一个环节,坚持在精细中追求卓越,形成了“抓好常规,抓严细节,抓实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在教育管理方面,学校自定了德育“七化”模式,强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抓细节、重实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文明行为,重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常年坚持“五抓实”“四到位”,即抓实备课的有效性、课堂的高效性、作业的精选性、检测的发展性、帮困的及时性,做到监控到位、指导到位、反馈到位、整改到位。通过教学上的精细化管理,有效规范了教学流程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保证了学校的健康、高效、和谐运转,也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从2005年跃居全市首位并保持至今。

四、在创新教育模式中赢得口碑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发展之基,是立校扬名之本。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逸夫小学大胆进行了教育模式的创新,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其生命质量。

首先,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合理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课堂教学的实施为主渠道,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构建了“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语文积累与表达、数学思维训练、英语口语交际和阳光大课堂等学科特色,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把社会优势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建立四大基地,广泛开展“走出学校小课堂,迈进社会大课堂”体验活动。学校依托满洲里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建立了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开展谈感受写随笔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依托美丽的草原和农业基地,建立了生态教育基地,开展种植、秋游、采摘等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依托驻地军营优势,建立了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军营一日体验、队列训练和军体拳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国防知识的认知,锻炼了学生的体质,强化了学生爱国戍边的意识;依托当地大型企业资源,建立了社会实践体验基地,聘请了校外辅导员,通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家乡的矿产资源、经济发展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再次,率先提出德育“七化”管理模式,内容包括德育管理人文化、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活动制度化、德育渠道网络化、德育考评多元化、德育实践生活化。学校从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三方面着手,每周落实一个教育内容,每月进行一次专项考核。同时结合教育局“数字德育”要求,学校电教室、大队部及相关部门搜集学校、家乡、祖国变化的不同内容、图片及音像等资料,形成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三爱教育自编音像教材”,在学校校园网和电视系统中滚动播出,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有效引导。

最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满洲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特殊的地理优势为开展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每年在满洲里市举办的大型活动中,逸夫小学的学生都能与俄罗斯小朋友同台演出。每逢儿童节、元旦节等重要节日,俄罗斯红石市、赤塔州和伊尔库斯科等地的学生就会走进逸夫小学参观、交流和联谊。2011年,逸夫小学的两名学生被外事部门选定,参与接见朝鲜原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活动。学生们在学校养成的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行为习惯能够使其受益一生。

“我们的育人原则,不仅追求好的文化成绩,更注重培养和发展每一位学生优秀的品格、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卓越的能力;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学生的明天和未来。”这是逸夫小学对每一位学生家长的承诺。

赵玉珠,满洲里市逸夫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南 丽

打印】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