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 > 学校
育人为本的“空间艺术”——烟台立体化德育赏析
【浏览字体: 】      发布时间:2014-05-22      来源:中国德育杂志社

  文 _ 本刊记者  宋丽文  王富丽

  烟台,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之一。这座古城位于胶东半岛,犹如一道亮丽的彩虹横跨在黄海与渤海之间。这里四季分明,景观既有南方的秀丽,又有北方的豪迈。四月来到烟台,恰恰体会到春的沁凉,但足以让我对它着迷不已:波光粼粼的海水,清爽中带着湿咸的空气,雕塑般挺阔的劲松,千姿百媚的郁金香。春天如此秀美,冬天却有着“雪窝”之称,漫天飞雪和平流雾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

  走进烟台,仿佛置身于立体的画作中:洁白的海滩,碧海蓝天。远处,海天一体,百舸争流;近处,惊涛拍岸,游人如梭。海滨广场,集中西文化的精华,夜色烂珊,五光十色,形成了一个灿烂多彩的珍珠港。

  而教育是这画作中最为浓重的景致。在教育上,烟台市是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行一步的地区之一,并以“德育为先,贴近实际,注重实践,提高实效”为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这样务实的指导方针下,烟台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在2014年3月结束的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烟台市教育局提出了“五个工程创建特色德育工作品牌”。使整个教育系统的德育工作更加立体丰满,在三维空间中赋予了个性的艺术形态,并为我们呈现出以“点、线、面”为基本构成的德育“空间艺术”。

  点——致力创新,科研探索统领课程育德

  点是空间中的视觉中心,是力的凝聚。多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

  烟台市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市教育局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举办校本课程展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科研引领。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许多县市区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创出自己的德育工作品牌;各个学校开发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极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如芝罘区德育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大德育科研,做好科研课题研究的推进工作,突出校本德育特色。

  “我们确实从未上过这样的课,从未有人这样激情澎湃的教我们朗诵《长歌行》,从未有人这样热烈而真挚的告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从未有人以这样苍劲的笔触写下56个成语要我们记住伟大的民族精神,修身课,李老师,您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提到修身课,李崇贤老师的学生孙正林同学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2004年开始,烟台一中开设了修身课,2006年,修身课作为德育创新实践活动荣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一等奖”和“烟台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而被同学们亲切称为“奶奶”的李崇贤老师,就是修身课的主讲教师。今年70岁高龄的李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40余年,德高望重,通晓学生心理,既有深厚的理论造诣,更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李老师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畅游在传统文化知识的海洋。修身课作为开辟烟台一中德育工作新渠道的校本课程,将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与养成教育融为一体,为学生奠定人生基础。通过修身课,烟台一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3届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录取的孙传鹏同学说“很喜欢一中设立的修身课,由李崇贤老师主讲。她的言传身教,她的循循善诱,她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入手,教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她教给我们立志、尊重、发现、感恩……我想,这是我在一中的教育中,学到的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知识和能力,它将引导我的一生。”

  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山东省莱阳九中下移班级管理权给学生。通过建立班级自主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训和班级发展目标,使学生自主管理有方向、有动力,班集体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全校范围内大力实施了“励志教育”活动。开设《人生导航》校本课程,并引进名校测评软件,通过心理老师的讲座、测评和指导,引导每一个学生认真填写《生涯规划卡》,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定期反思、不断修正,以便使发展目标更清晰,更具引导作用。2013年,莱阳九中被评为“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有道德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全面质量的教育: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精神的主人。蓬莱市大辛店中学为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在学生中实行小组合作讲课模式,并以卡片积分这样新颖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致力于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在化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对折断的迎春花进行探讨,教导学生爱不是占有;从“花无百日红”到“我们要珍惜时间”。由“繁花似锦”联想到了“硕果累累”,学生们从中学到了生命的真谛:每个人都有美好的青春年华,他就像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功。关键要在自己的大好时光里为理想而打拼。真正的教育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校园还给学生,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线——贯通古今,历史文化助力城市文明

  线是移动的轨迹,是一种自然的延伸,它平和、寂静,却犹如文化般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全过程。

  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年前,渔民们就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烟台市结合自身优势,连续三届取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反映了城市的文明程度。2014年,烟台市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全市德育工作的特色工程,纳入县市区政府督导考核、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和学校考核当中,层层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奖惩,以文明城市建设带动德育工作发展。

  有中国长寿之乡美誉的莱州市,自古非常重视家庭孝德为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今,莱州市大力推动“四德工程”(即“孝德、诚德、爱德、仁德”),通过多方面措施,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莱州一中作为一所百年齐鲁名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展现了莱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漫步校园,“孝诚爱仁”名人榜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每一座教学楼都以地方名人命名,每走几步就有一处景物、一个名字、一段故事;随处可见的石碾、石臼、水碾、古车,几千块磨盘既震撼心灵;象征着中国农耕文明、寄寓着对农村深深眷恋的民间“废弃物品”在这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教学楼内部设有文博陈列馆,收藏了自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青铜器、瓷器、陶器和古钱币等近千件藏品。每件藏品都体现了莱州文化的精髓。莱州一中的文化建设让我们看到对历史重托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大任的勇于担当,为高中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启迪。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蕴含着强大精神力量,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画卷,“孝、诚、爱、仁”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呼唤“孝诚爱仁”的回归。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以诚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爱为核心的社会公德,以仁为核心的个人品德,支撑着每个人的道德心灵。莱州双语学校把“孝诚爱仁”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心。校园中图文并茂的古代二十四孝贤故事碑刻;礼堂广场上,映入眼帘的是《弟子规》《三字经》的警世名言;楼内长廊上,展示着旷世之作《道德经》和《论语》;校园中的“四德榜”分别将老师、学生中评选出的孝德之星、诚德之星、爱德之星和仁德之星公示出来,包括他们的姓名、照片及主要事迹。这样,四部分内容各不相同又互有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多样、系列的四德校园环境。这一切能够目之所及,触之有感,而在这表象之外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心灵、行为的洗礼与升华。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近年来,烟台市大力推进中小学生“好书伴我成长”绿色读书工程。建立读书活动的常态、长效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开拓新渠道。在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学校倡导“全员读书”,有目的地向教师、学生、家长推荐阅读经典书目;在教师中每学期举行“我的教育故事”师德论坛活动;学校给家长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现母亲》等必读书目,期待通过书籍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安排《爱心树》《爱的教育》《感动青少年成长的101个故事》等德育必读书目。用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姜曰美校长的话说:“德育不能喊口号,不能行于功利,要质朴务实。”牟平二实小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面——合力育人,家校社共创德育环境

  面的形态是多样的,它可以无限扩张没有边界,但是多个面却可汇聚成一个立体的空间。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烟台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三者密切结合的局面,建立起全社会育人的有效机制。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很难开展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每一位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多年来,烟台市一直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人物。

  烟台三中的袁英丽老师谈到:“在‘导师制’之下,导师以朋友、参谋、倾听者、指导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身边,根据他们的身心特征和个性特点,采用亲情化、个性化的方法和学生平等交流、探讨问题,引导他们解决困惑。”曹晴雯同学这样说道:“实行‘导师制’填写成长记录,让我收获最多的并不是学习方面,而是从中体会到的关爱与温暖,心中增添的那份感动、信心与勇气,我想我收获了最好的东西。”

  烟台三中通过学校教师的品德修为而触动学生心灵,培养爱心、信心、责任心,提出了“复光德育”的工作体系和全员德育“导师制”育人模式,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小册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疑问等及时解答。正是这样高度创新的“导师制”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心灵成长开辟了第二课堂,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作为一个班主任,育人工作更是重中之重。育人即教人做人,烟台二中程丽老师认为首先要教学生做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要想给别人带来温暖,你心中首先得有阳光”。

  2013年夏天,烟台少有的炎热。烈日酷暑中,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烟台二中莱山校区的校园里,总会看到一位老师忙碌的身影:她打好饭,急匆匆的离开食堂,把饭端进教室,送给那个因为崴了脚行动不便的孩子初宸鑫;等他吃完,再洗好碗筷,送回食堂。每次来回上下七层楼,那个夏天,她汗流浃背地奔波了一个月。在她的引领下,上学、放学时,同班的男生会抢着为初宸鑫拿书包,搀扶他上下楼。而这个原本有些叛逆的孩子,却因为这次意外的扭伤,真正明白了班训中所说的那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说:“幸福原来就是你无助时老师和同学们的照顾和鼓励。”那位老师就是他们的班主任邵华。在学校里,大家都知道,这个班有个响亮的名号,叫“幸福三班”。

  围绕“诚勤爱”的百年校训,烟台二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队伍。百年学府,以德润心,二中校园里每天都有动人的德育故事在发生。

  为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效整合,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从2013年起,莱山区全面推行家长学校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家长学校在提升家长素质,促进学生德育工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莱山区德育工作的新亮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基于此,烟台大学附属中学,精心组织,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家校社合作育人方面的突出成绩,荣获2013年“莱山区家长学校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家长学校依托“四类课堂”进行:专家讲堂,专题讲堂,话题讲堂,网络讲堂。学生王尉屹的家长表示:“我们很感谢学校能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来与家庭一起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通过参加培训,我切身体会到了以前教育孩子时的很多不正确做法,并且学会了引导孩子保持好习惯的方法,这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家长的社会职业、生活阅历与自身专长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烟台大学附属中学充分利用优质家长资源,拓宽学生视野。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讲授“诚信与孝敬”“生命价值”“神奇的中草药”“税法知识知多少”“走进陶艺世界”“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等课程。其丰富的内容、不拘一格的形式,令学生耳目一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海阳市辛安一中校长王海波认为:“学校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有力支持,教师与家长、学校和家庭要协同教育。”辛安一中是一所农村学校,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辛安一中利用家长会、家庭教育导报、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向学生家长普及教育学、心理学、沟通学知识,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出版《家庭教育报》和建立家校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不断创新,逐渐探索出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作思路。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有效载体,才能推动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社会实践是最生动的德育大课堂,让小学生参与调查“居民养狗问题”“学习用品浪费现象”“居民垃圾不入箱问题”,让孩子融入生活的舞台,他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才能寻找到改变陋习、改善生活的途径。莱阳实验小学鼓励学生走出家庭,走出学校,开展“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关注社会”的实践活动。在调查中,孩子们更加关注社会,萌生了要研究、要探索、要解决的责任意识。在已经结题的山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研究”和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努力探究公民素质教育,力求培养和造就一代品德良好、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小公民。

  孩子品德的养成,更需要教育工作者育人有心。烟台市全程育人的体系构建,有效拓宽了德育空间,真正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在“大德育观”和“整体德育观”视野下,让德育实现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的全面覆盖和有效渗透。

  烟台之行即将结束,匆匆之余,回首品味,我们不禁放慢脚步,细细体会那多彩的回忆和美好的体验:庞大的德育架构在立体的空间中升华和凝练,依山傍海,美酒飘香的画面中充满了温情的角落,这是艺术家的妙手丹青,抑或是有心人的精雕细琢!

  责任编辑/李志峰

打印】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