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科院课题组: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时间:2023-01-16 来源:《教育研究》 浏览量:685 【 浏览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对教育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升级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服务强国建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开放作出系列指示批示、发表系列论述、部署系列改革举措,提出“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的使命要求,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概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论述,集中体现在对人才工作的指示要求,对中外教育交往的工作部署,对不同文明相互关系的深刻阐释,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展望之中。

  (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近平总书记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留学和国际引才工作提出要求,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求“统筹来华和出国留学事业,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留学人员要“发挥作用”。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以来确立 12 字留学工作方针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增加了“发挥作用”的新内容,强调“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吸引海外顶尖人才来华留学,培养未来全球精英”。他向在华留学生回信表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希望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双边和多边国际交往场合,宣布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吸引各国优秀青年来华留学。2016 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优化外国留学生结构,提高政府奖学金资助标准,出台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华工作的相关政策”。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优秀人才。“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时,用这一形象的比喻强调“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提出,“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敞开大门,不拘一格,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扩大人才对外交流”。

  (二)加强同世界各国互容、互鉴、互通

  不拒细流,方为江海。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他以一系列论述阐释了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目标,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习近平总书记支持鼓励立足国家需求学习世界先进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科研资源。“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把质量高、符合需要的引进来。”“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聚集一流学者的重要平台,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人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要吸收世界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教育交流合作要互学共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交流合作在大国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交流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加快完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他要求高等学校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强调愿同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表示“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要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技术合作联盟,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并举办系列青年交流活动。

  (三)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教育和人文交流,目的在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民心与心的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国家之间语言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要让青年人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在,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进行心灵的沟通。”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外国青年“通过学习中文更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做文明互鉴的促进者和人民友好的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孔子学院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要“为传播文化、沟通心灵、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支持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密切合作,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主张通过教育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各国青年“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重视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世界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愿深化双方合作,共同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助力发展中国家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致贺信,表达对推动国际合作,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共创人类美好明天的决心和愿景。

  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改善民生福祉”。在多次外事出访和出席重大国际活动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奖学金、技能培训和来华访问名额,培训汉语教师,设立职业技能教育中心,建设鲁班工坊,加强技术转让,以中国的发展助力世界的发展。

  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面对气候变化、贫困等全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承担大国责任,深化国际合作,教育青年一代。他给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学生代表回信,表明中国将“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呵护好全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他就气候问题复信英国小学生,介绍中国生态保护理念和生态文明教育,鼓励他们做“人类美好家园的积极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还关注着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基于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有效经验,多次明确表示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在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援助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思路,锚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根本目标,充分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核心要义就是以教育开放宣示国家开放,推进人文交流,塑造文明新形态,培养创新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以教育开放宣示国家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教育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以教育开放宣示国家开放,深刻体现着国家对外开放布局、原则和方向。

  以教育开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布局。教育对外开放在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促进“双循环”和推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吸引国际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建设教育对外开放高地、促进人才流动、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的论述,深刻体现了国家对外开放的布局要求。他提出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强调以局部支持全局,以部分催化整体,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扩大开放合作。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海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规划纲要,均对教育对外开放做出特别要求和具体谋划。

  以教育开放贯彻国家对外开放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育开放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要借鉴“他山之玉”,更要扎根“中国大地”;他鼓励教育对外开放高地先行先试,强调把教育开放作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能。这些论述和要求,是我国对外开放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在教育开放领域的贯彻,推动教育开放由被动到主动、由局部到全面、由规模到质量的深刻转变。

  以教育开放宣示国家对外开放方向。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国际场合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他要求深化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要求高等学校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要求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求加快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这都是在洞悉国际形势发展演变深层规律的基础上,以教育开放宣示国家坚持扩大和深化开放的方向和目标。

  (二)以教育开放推进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凸显了教育交流在人文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新时代以教育开放推进人文交流提出更高使命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谋划人文交流,推动形成了元首外交引领、领导人高访带动、高级别机制示范、双边多边结合、国内国外统筹、中央地方联动、官方民间并举的多元互动新格局。教育交流是增进理解、塑造认同效果最深入持久的人文交流领域,在增强各国人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全球治理共识,促成全球协调一致应对共同挑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教育入手就是从民意基础入手,从青年入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交流合作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夯实中外友好的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明确要求要让教育领域合作成为双边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培养相知相亲的青年一代”。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导下,教育交流为中外民心相通持续发挥夯基垒台、铺路架桥的作用,已成为中国“民间外交”最重要的舞台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作为民心工程、未来工程,应承担更高使命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他在重大外交场合,积极倡议和推动教育交流合作,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交往促进中外青少年和普通民众的相互了解,为中外交往奠定最牢固的根基。世界风云越是变幻莫测,大国博弈竞争越是加剧,教育和人文交流越要发挥国际关系“稳定器”和“黏合剂”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高度出发,从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从弘扬中华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高度出发,指明以教育开放推动人文交流的使命,即“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三)以教育开放塑造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提出的重要范畴。在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博大开放的文明融通格局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实践提供了源头活水。

  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文明互鉴融合的高度,指引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作为文明纽带,促进理解、超越隔阂;指引中国教育作为文明样态之一,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时,以坚实中国底气发挥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开放合作的重大意义,就是“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为此,我们要以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塑造文明新形态,以充沛的自立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走向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途径,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理念。

  (四)以教育开放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才。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教育对外开放承担多重功能,但最根本目标还是服务于人才培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部署教育开放工作,要求深化改革创新,聚焦提质增效和自立自强,其核心要义就在于通过教育开放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走出去”培养人才要满足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部署新时期留学工作,强调留学人员要“发挥作用”。出国留学工作要进一步提升质量,重点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紧缺、薄弱、空白、关键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同时加快培养服务国家外交工作需要的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对“走出去”培养人才在规格、层次、质量、重点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引进来”培养人才要以我为主,提质增效。无论是“双一流”建设、发展来华留学教育还是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聚焦国家需求和质量内涵。“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未来全球精英”;同时更要“以我为主”,“遵循教育规律”。这些论述,都为新时代以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创新人才指明目标。

  自立自强,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东升西降”是百年变局最突出的特征,外部挑战压力深刻要求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增强历史主动,走出一条自主自立自强之路,以开放促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的实践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引领指导下,我国教育开放布局结构更加优化,出国和来华留学工作内涵质量持续提升,教育开放服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更强,中外人文交流愈加丰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更加深入。

  (一)教育对外开放布局结构更加优化

  教育开放不断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对外合作对象更广,伙伴关系更加深化,教育联通更加紧密;对内高地建设成效显著,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更强。

  对外来看,我国教育合作伙伴更多,迄今已经同 181 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下,“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等区域性教育合作机制和平台落地。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持续推进,沿线和共建国家成为我国多项教育合作交流的主要伙伴。我国与世界的教育互联互通更加紧密,与 58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工程教育、临床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实现实质等效。走出去办学步伐加快,在全世界建立了 23 个鲁班工坊,启动海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

  从国内看,我国教育开放的区域布局更加鲜明,功能更加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海南自贸港国际教育创新岛等教育开放高地建设加速推进,一批创新性合作办学项目落地;“长三角”、“京津冀”、雄安新区教育开放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立足区位优势,扩大面向周边国家的教育开放;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我国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不断增强。

  (二)留学工作创新发展内涵提升

  留学工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面重要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期留学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出国和来华留学工作不断创新发展,规模、结构和质量全面提升。

  出国留学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依托“互联网+留学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支撑起学历学位认证、落户、存档等全链条留学服务体系。2016 至 2019 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251.8 万人,回国 201.3 万人,学成回国占比达八成。广大归国留学人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力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示范区”、“留学生创业园”、“海归小镇”、“海创中心”等平台进一步发挥作用,一批高水平教育科技国际合作项目落地。

  来华留学内涵质量持续提升。《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等文件发布,来华留学管理更加规范,高等学校积极建设来华留学质量标准体系,打造“留学中国”国际品牌。2019 年,来华留学学历生比例达到54.6%。2020—2021 学年,在册国际学生来自 195 个国家和地区,学历生占比达 76%,比2012 年提高 35 个百分点。有研究显示,来华留学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对留学生母国经济增长也有正向推动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教育红利、经济发展红利的重要途径。

  (三)服务人才培养能力更强

  我国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稳步增长。截至 2021 年年末,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与我国港澳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 475 个。过去 10 年,新增本科以上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中,理工农医类占比达 65%。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扩招近万人,为缓解疫情导致的出国留学受阻发挥了积极作用。高等学校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与海外知名院校以学分互认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合作,国家公派留学等人才交流项目极大提升了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2018 年启动的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累计吸引 70 多个国家超过 1.4 万名专家参会,推动科研合作 2 300 多项,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 4 000 多人。职业教育开放水平更高,400 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近 600 个专业教学标准被国(境)外采用。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提速,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人才支撑不断加强。

  (四)人文交流愈加丰富

  中外人文交流格局和机制建设更加完善,项目和品牌活动成效显著,有力支撑国家外交工作,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人文交流格局不断完善,机制和平台建设不断走实走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与法国、印度尼西亚、德国、南非、印度、日本六个国家新建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机制总数达到十个,覆盖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重要区域一体化组织、世界人口大国和主要新兴经济体。近 10 年,教育部共筹办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 37 场,签署 300 多项合作协议,达成近 3 000 项成果。

  教育领域人文交流项目和品牌活动成效显著。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中英中法百校交流等教育品牌项目落地运行,中俄同类大学联盟、中南(非)职业教育联盟、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等平台持续发挥作用。中外人文交流重心下移,通过友好学校结对、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等促进中外青少年友好交往,引导广大师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外民心相通筑牢基础。

  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不断拓展。已有 159个国家设立了 1 500 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学员累计 1 300 多万人。180 多个国家开展了中文教育项目,76 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 2 500万,累计学习使用人数接近 2 亿人。中文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全面助力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交流互鉴。

  (五)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更加深入

  我国持续加强多边教育合作,提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过去 10 年,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角色发生了从接受者、服从者到参与者、合作者以及设计者、贡献者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治理经验走向世界。

  在多边教育合作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全面参与和加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成功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等重要会议,多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在华设立。我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 2030 年教育指导委员会及相关工作机制成员;派遣专家深入参与《承认高等教育相关资历全球公约》等准则性文书磋商制定,以及“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的相关工作。

  向世界提供中国教育经验和方案。近10 年,我国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学生 评 估 项 目(The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及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TALIS),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卓越成效。中国教育经验受到更多关注,英格兰 8 000 所小学数学课堂采用“中国模式”、俄罗斯大学借鉴中国标准、邀请中国专家参与专业评估。我国举办专题研讨会向世界分享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践经验,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质量提升项目。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及时通过国际组织向世界介绍中国教育系统抗疫经验。通过经验分享、发展合作、对外援助、教育培训等,我国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教育赤字和数字鸿沟,加强国际教育公共产品供给,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对外开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领导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意义的外交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强调教育交流在国家间友好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践行多边主义,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球教育合作,主张通过人文交流促进文明对话,推动各国青年携手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为塑造文明新形态、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贡献力量。这些论述彰显了高度的文明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崇高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标志着党对教育对外开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教育领域是我国最早实施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被进一步纳入大国外交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才强国战略,极大拓展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程度和水平。新时代的教育对外开放与国家对外交往和开放战略同向而行,为国家对外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为民间外交提供有力抓手,通过先行先试、开放互鉴推动教育改革发展,通过高地建设实现内外开放协调联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蓝图更清晰,布局更宽广,助力更显著。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所做出的理论判断,所倡导的理论主张,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从多个维度拓展和阐释了中国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根本问题,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和更深邃的历史观照中阐明了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类的过去、未来的关系,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教育开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强调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明确了中国教育开放“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他要求办“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既要体现中国的国情和制度、文化特色,又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坐标,体现国际视野,突出现代教育的时代共性,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中国教育的经验和方案,深刻阐明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发展进步的规律出发,提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人类的未来”,是对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文明传承和文明创新的高度,倡议通过教育交往、青年交流和文明互鉴培养未来一代,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对人类进步事业的价值观照。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凸显了教育对外开放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为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标定了方位,绘制了蓝图。

  展望未来,教育对外开放面临多重挑战。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大国竞争博弈加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教育开放的格局和进程带来深刻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宏伟目标,对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使命要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要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优先要素和内生动力,持续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推动高水平国际创新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以高素质人才、高质量合作、高水平开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要坚定开放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加强风险管控,更加注重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行稳致远。 

  来源|《教育研究》2022年第12期

  作者|中国教科院比较教育研究所;执笔人:秦琳、浦小松、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