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斌: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进展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师德情况的调查

时间:2023-09-12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 浏览量:269 【 浏览字体:
  【摘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以贯之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考察十年来师德师风建设进展,本文基于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整体偏好,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认同度较高,但师德宣传效果相对较差,学生对教师传播正能量、家长对教师校园安全防范认同度相对偏低。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和师德行为表现,在学校所在地和办学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办学水平直接影响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教师职称与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感知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教师教龄与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感知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师德教育对师德师风建设影响最大,师德考核影响最小。建议应以教师专业伦理教育为基础,注重分层开展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形成德性自觉;以符合受众群体需求逻辑的思维,进一步完善师德宣传方式;以重申道德命令和法治思维,加强师德治理;以保障教育公平,全面提升城乡接合部学校办学水平,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师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23)08-0083-08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直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要求,是新时代造就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德师风建设经历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发挥政治导向功能、强化依法执教意识、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四个阶段。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提升道德情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等重要论断,确定了教师应该具备“以德为首”的综合素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充分体现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一以贯之的战略决策。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教育部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特征,相继印发有关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有偿补课、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等十余项政策规章。这既从总体上明确了建立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战略架构,也从具体行为规范、准则、违规查处等方面明晰了实施细则。规章力图通过外在的规范与约束,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并内化为教师自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应对当前少数教师师德失范的现实需要。当前,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层面,尚存在“权威型和象征劝诫型政策工具运用居多、激励型和能力建设型政策工具相对缺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师德培训机制不完善,忽视了教师的内在需求,以分评教的管理模式更是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与此同时,虽然极端的教师违法犯罪案例明显减少,但个别教师理想信念缺失,敬业奉献、进取精神不足,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没有耐心,对升学无望的学生缺少关心,辱骂和体罚学生,有偿辅导、有偿答疑,个别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行为随意,不批改作业等师德失范行为仍偶有发生。尽管只是个别现象,但由于师德师风建设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今社会,很容易迅速成为热点,引发舆情风险。这不仅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使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声誉受到损害,甚至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问题,均需要研究者持续深入开展研究。鉴于此,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方法,既针对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开展学校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感知与评价研究,又针对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家长开展师德行为的感知与评价探讨,进而全面了解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与指标体系
  本研究根据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规章的核心内容,以及学者开展的教师专业伦理、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建设等研究成果,确定了由教师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和家长调查问卷组成的调查工具,每个问卷结合自身特征确立调查指标。
  教师调查问卷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针对教师开展对学校师德师风制度建设的感知来考察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情况,包含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考核、师德激励、师德监督、师德惩处6大维度,每个维度下设2~4个变量,总计16个变量,重在考察制度机制的建设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师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评价自身和其他教师师德行为表现,包含政治方向、教师职责、关爱学生等9个变量,重在以师德行为表现衡量师德师风制度机制建设效果。另外,专门设计5个变量来考察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认知的判断,以更好地构建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的共情立场。
  学生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开展对教师师德表现的评价,包含爱国守法、传播正能量、潜心育人、关爱学生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2~4个变量,总计22个变量。重在通过学生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的评价来衡量师德师风制度机制建设效果。
  家长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家长开展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包含爱国守法、传播正能量、潜心育人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下设2~4个变量,合计24个变量。重在通过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的评价衡量师德师风制度机制建设效果。同时,对学校的师德建设评价、高尚师德宣传获得途径等5个变量做出感知判断,以此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社会期望和师德建设的全域立场。
  本研究所有测量题项采用Likert5级量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由低到高赋分1~5,并通过SPSS24.0开展分析。
  (二)调查对象与样本说明
  课题组在北京市五个行政区的27所中小学开展针对教师、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平台填写、搜集数据。本次调查回收教师问卷1156份,剔除无效问卷92份,剩余有效问卷1064份,有效率为92.0%。回收学生问卷1187份,剔除无效问卷111份,剩余有效问卷1076份,有效率为90.6%。回收家长问卷1306份,剔除无效问卷106份,剩余有效问卷1200份,有效率为91.9%(见表1)。
  (三)信效度检验
  在可靠性统计测量时,本研究针对教师问卷的6个维度指标的检验结果量表Cronbach’sα系数值介于0.865~0.889之间。针对学生问卷的8个维度指标的检验结果量表Cronbach’sα系数值介于0.915~0.970之间。针对家长问卷的8个维度指标的检验结果量表Cronbach’sα系数值介于0.895~0.978之间。通常在探索性研究中Cronbach’sα系数值达到0.8或更高即认为一致性信度很好。因此,本研究的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的一致性信度很好。为检验量表的建构效度,本研究采用变量因素的相关性检验和因子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教师问卷的16个变量的KMO值为0.970,学生问卷的22个变量的KMO值为0.971,家长问卷的24个变量的KMO值为0.967。一般认为,KMO值越逼近1,表明对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大于0.9时效果最佳。本研究中无论是教师问卷、学生问卷,还是家长问卷,KMO值均大于0.9,表明这些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效果很好。在Bartlett球形度检验中,按α=0.05水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家长问卷的P=0.000<0.001,可认为相关矩阵不是单位阵,即意味着变量高度相关,足够为因子分析提供合理基础。
表1样本基本信息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情况
  1.教师对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总体感知良好,师德教育评分最高,师德宣传明显偏低
  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见表2),教师对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各项指标的评分在3.69~4.42之间,在五点量表中处于一般至很好之间,其中对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立的评分处于良好水平,对师德师风改善效果、师德师风建设要素中的师德教育、师德激励、师德惩处评分介于良好至很好之间,师德宣传、师德考核和师德监督的评分介于一般至良好之间,说明学校师德师风的制度建设较好。这一比较积极的评价反映了相关政策在地方和学校得到较好地落实。但从各要素比较来看,教师对师德宣传的感知效果最低,仅有64%的教师认同师德宣传对社会尊师重教有一定的作用。这说明,如何更好开展师德宣传,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表2师德师风制度建设描述性统计(N=1064)
  教师对自身和同侪师德行为的评价可以有效反映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见表3),在具体教育教学行为中,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专业素养能力、关心爱护学生,到自身的廉洁自律,教师的自评分数在4.58~4.74之间,他评分数在4.40~4.59之间,两者都介于良好至很好之间。这一积极的评价进一步说明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内部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表3师德行为描述性统计(N=1064)
  在职业认同中,教师对职业认同各项指标评分在4.13~4.55之间,介于良好至很好之间,说明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处于较高水平。高度的职业认同能够激发教师职业理想,引发其积极的职业行为,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教师较高的职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赞誉和行为倾向,更有利于接受和践行高尚师德。
  2.学生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高度认同,对教师的爱国爱党、廉洁自律认同度较高,对传播正能量认同度相对偏低
  学生对教师师德行为感知的评分在4.72~4.83之间(见表4),介于较好至很好之间,说明学生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高度认可。比较8个题目的平均分,学生对教师爱国爱党、廉洁自律的行为表现认同度最高,这说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导,以及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严禁有偿补课等的底线师德规范教育,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对教师传播正能量的师德行为评分相对偏低,主要是学生感知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传播不良信息,学生对教师传播不良信息的评分在22个变量中最低。这一调查结果说明,教师在言谈举止方面的行为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现状感知满意度较高,对师德行为表现认同度也偏高,其中对教师的爱国爱党认同度最高,对校园安全防范认同度偏低
  家长对师德行为感知的评分在4.74~4.83之间(见表4),介于较好至很好之间,说明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高度认可。比较8个题目的平均分,家长对教师爱国爱党行为表现认同度最高,这说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引导在师德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家长对教师校园安全防范的师德行为表现认同度相对偏低,主要是家长感知教师在有效防止学生之间的侮辱和欺凌时应表现出的师德行为相对偏低,且这一评分在24个变量中得分位列倒数第二。这说明学校在教师防止校园欺凌层面的教育引领尚需加强。
  另外,家长对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的评分达到4.75,对师德状况总体满意的评分为4.60,说明家长对师德现状处于比较满意至非常满意之间。在对教师职业认知中,家长对教师职业的道德性和奉献性的认知评分在4.74~4.77之间,这一评分均高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知。这说明,家长对教师职业的期待是非常高的,这对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如何准确研判公众的道德期盼,并合理地做出回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表4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感知描述性统计
(NS=1076NP=1200)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差异分析
  基于方差分析,教师、学生、家长三类群体整体对于学校不同所在地和办学水平的师德建设效果和师德行为感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职称、教龄教师对师德制度建设效果感知存在差异。
  1.城区学校和办学水平较高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效果和各维度均较好,城乡接合部学校和办学水平较低学校相对偏低
  不同学校教师对师德建设效果感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城区学校教师和办学水平较高学校的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效果感知较好,其次是乡村学校教师,城乡接合部学校教师和办学水平偏低学校教师则普遍偏低。在师德建设各维度的表现中,不同所在地学校的教师对师德宣传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乡村学校师德宣传最低;对师德教育、师德激励、师德惩处效果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并呈现出城区学校教师感知较好、城乡接合部学校教师感知偏低的情况。不同办学水平学校教师对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激励、师德考核、师德监督、师德惩处效果感知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并呈现出办学水平越高,各个维度建设越好的态势。
  2.城区学校和办学水平较高学校教师的师德行为整体较好,城乡接合部学校和办学水平较低学校教师的师德行为整体表现相对偏低
  不同学校学生、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感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学生对教师维护校园安全的行为表现上存在的差异高于其它变量,家长对教师关爱学生的行为上存在的差异高于其它变量。不同办学水平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感知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学生对教师的关爱行为表现的差异高于其它变量,家长对教师潜心育人行为表现的差异高于其它变量。学生和家长对8个变量的反应,均为城区高于乡村,乡村高于城乡接合部。这与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城乡均衡发展、不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密切相关,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和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提升较快。
  3.具有三级职称的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和各维度感知均较好,一级职称教师相对偏低
  不同职称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和各维度感知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在师德师风整体效果、师德考核存在显著差异,对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惩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未评职称教师整体处于平均水平,当职称初次升为三级教师时,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感知效果相对偏好,二级教师感知效果下降,一级教师感知相对偏低,一级教师在升入高级教师后,感知效果开始回升,但低于三级教师,处于第二位(见图1)。这说明,教师职称对师德师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当教师获得专业初级职称后,对制度建设的正向感知明显增强,体现出专业认同的重要性。在中级职称的自然晋级过程中快速下降则反映出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可视为职业生涯周期中的一种变化,另一方面也会与个人成长环境、职业要求密不可分。高级职称的获得,让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效果感知明显回升,这是专业被业内高度认同后,对教师职业道德环境认同的一种反应。
图1不同职称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感知中的变化
  4.教龄越短的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和各维度感知越好
  不同教龄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和各维度感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教育、师德考核、师德惩处存在显著差异,师德宣传和师德监督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并呈现出越年轻的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效果和各维度感知越好的趋势(见图2)。教龄30年以上教师对此感知有所回升,在访谈中发现,主要原因是退休在即,对自身职业的爱护让老教师更为包容,也对教师职业寄予厚望。
  图2不同教龄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感知中的变化
  此外,方差分析发现,教师学历、教师任教学段、教师性别,学生就学学段、学生性别、学生户籍,不同学段、职业、性别的家长,对师德师风建设和各维度的效果感知不存在差异。
  (三)师德师风建设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师德师风建设效果为因变量,以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考核、师德激励、师德监督、师德惩处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在系数β的t检验中,t值分别为8.069(P=0.000<0.001)、5.877(P=0.000<0.001)、2.128(P=0.034<0.05)、3.431(P<0.01)、5.406(P=0.000<0.001)、4.066(P=0.000<0.001),按α=0.05水准,表明师德师风制度建设的好坏与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考核、师德激励、师德监督、师德惩处有线性回归关系。师德教育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影响最大,其次是师德宣传和师德监督,师德惩处、师德激励,师德考核影响依次变小。自变量师德教育、师德宣传、师德考核、师德激励、师德监督、师德惩处每改变1个标准差,因变量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就分别改变 0.227、0.188、0.058、0.104、0.186、0.132个标准差(见表5)。
表5相关变量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的影响分析
  与此同时,回归分析还发现,各自变量之间协方差均大于0,P<0.001,表明各变量之间呈现正向线性关系。15个相关系数中,师德监督与师德惩处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67,处于高度相关,其它的14个相关系数介于0.33~0.67之间,均处于中等程度相关(见表6)。
表6自变量回归分析及皮尔逊相关系数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整体偏好,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师德行为表现认同度较高。学生对教师的爱国爱党、廉洁自律师德行为表现认同度最高,对传播正能量认同度相对偏低。家长对教师的爱国爱党师德行为表现认同度最高,对校园安全防范认同度相对偏低。第二,城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效果偏好,城乡接合部学校相对偏低,乡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好于城乡接合部学校。办学水平越高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越好。第三,教师职称与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呈现较为复杂关系,获得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感知中呈现向好拐点倾向。第四,师德教育对师德师风建设影响最大,其次是师德宣传和师德监督,但教师对师德宣传和师德监督的认同度偏低;师德考核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影响最小,但学校对师德考核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建议
  第一,师德建设应注重教师劳动精神的培养,以教师专业伦理教育为基础,注重分层开展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形成师德自觉。人文主义心理学揭示,只有教师能够在现实实践中发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之时,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体现出其善良天性和良好道德。因此,在已有师德教育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应加强教师专业伦理教育,通过关注教师职业生涯特征,针对不同阶段教师,开展不同的师德培育,重在充分调动教师的师德自觉。职前阶段“关注师德的引导和示范等内容”;入职阶段“重点关注师德养成的具体时间,通过具体的道德指引即道德规范,促使教师不断塑造自我的‘人师’形象”;而当教师逐步成长,应“注重教师自觉型的培育方式,让教师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自愿自主地践行道德行为。”进而实现从外在制度和规范的师德教育,达到内化于心的德性自觉。
  第二,以符合受众群体需求逻辑的思维,进一步促进师德宣传方式的多样化。从社会责任伦理角度来看,师德建设是形成尊师重教氛围的必然途径。从职业伦理角度说,有效的宣传途径更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效率的提升。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已建立起以教师节为重要时间节点、多种途径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宣传机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教师对师德宣传认同度较低的原因是宣传的优秀典型案例远在天边,难以模仿与复制。同时,家长获得良好师德师风信息来源更多是孩子和学校,其它途径相对有限。因此,在当前已有的宣传途径下,进一步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宣传本校师德行为表现良好、持之以恒履行教师职责的教师事迹,让教师感受到榜样在身边。在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师德宣传中,让其感受到孩子所在学校的教师亦是品德高尚、潜心育人的好老师。
  第三,重申道德命令和法治思维,加强师德治理。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形成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监督体系。明确惩罚“旨在重申道德命令。”“对于教师失德行为的惩罚,不是出于对教师错误行为的报复,也不是杀鸡骇猴进行威慑,而是为了重申道德命令的权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师德失范行为的错误性质进行行为定性,并区别对待、分层治理,以更好地维护良知作为价值追求,且遵循程序正义,保障学生最大利益。其根本是让“一个真正的制度应当包含着自己的道德性”,并将非制度化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伦理精神渗透到制度化的教育政策中去,使师德治理更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合理性。
  第四,保障教育公平,全面提升城乡接合部学校办学水平,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从价值伦理角度讲,师德建设必须把保障教育公平放在首位。缩小城乡差距,推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是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调查结果显示,城乡接合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效果和教师师德行为表现不仅低于城区学校,甚至低于乡村学校,呈现出地域上“中间塌腰”的态势。乡村教师全面发展,得益于持续推进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以强化师德为基础的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与之相关的教师管理、学校管理、待遇保障、督导评价等制度建设有力促进了乡村学校师德师风的整体改善,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这也再次证明,持续向好的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在乡村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应通过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接合部学校的督导和评价,进一步推进城乡接合部学校整体建设,优化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育公平。在师德养成中,不仅需要加大对城乡接合部学校教师的职业态度培养、引导教师端正对学生与教育教学的态度行为,亦要基于教师专业伦理和关怀理论,提升教师走向生命关怀和德性自觉。
 
  来源 | 《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第8期
  作者 | 高慧斌(大红鹰dhy8866教师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