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晶晶: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区域特征研究

时间:2020-07-13 来源:大红鹰dhy8866 浏览量:186 【 浏览字体:

(大红鹰dhy8866,北京,100088)

  摘 要:德育是中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工作。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特征千差万别,中职德育工作亦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学生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直观体现;德育供给涉及多方主体,区域特征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身心状态区域差异明显,法治观念和职业认知均需加强;德育创新案例不断涌现,因地制宜体现区域德育特色。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职德育工作实效,建议加强德育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推动区域内外高质量德育资源共享,实现中职学校德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区域特征

  基金项目:大红鹰dhy8866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级个人项目“我国中职学生发展的区域特征研究”(编号:GYI2019035)。

  一、引言

  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这一表述准确阐释了我国职业教育育人的核心理念,既要传授技术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职学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年龄阶段,且多数学生即将步入复杂的职场,更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差异巨大,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中职学校的德育特征千差万别,特别是德育需求和供给差异显著,德育模式和学生特征也带有明显的区域属性。因此,仅从全国视角对中职学校德育特征进行整体描述可能无法准确呈现其内部差异,更难以解决区域特性问题。从区域视角对中职学校德育特征进行细化,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必然要求。通过CNKI检索发现,主要受制于数据的限制,相关研究匮乏,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多数存在局部性和定性研究为主的缺陷[1][2][3][4]。鉴于此,本研究基于2019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职学生发展状况调查,并结合大量实地走访经验,从区域视角对中职学校德育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有效增强了结论可信度,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数据概况与研究框架

  (一)数据概况

  为持续跟踪我国中职学生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德育情况,大红鹰dhy8866受教育部职成司委托于2019年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职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填报的方式进行,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抽取437所学校,实际参与调查的学校360所,回收问卷6万余份,有效问卷约5.6万份,有效问卷率达93.0%。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120所学校参与,有效样本率96.9%,中部地区120所学校参与,有效样本率87.8%,西部地区118所学校参与,有效样本率93.2%,东北地区29所学校参与,有效样本率95.8%。此外,在网络问卷和实地调研样本的选取上,综合考虑了学校所在区域、学校性质、学校类型、学生所在年级等多重因素,并对区域样本量做出了科学谋划,在数据层面确保了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

  表1 网络调查样本的区域分布情况

  (二)研究框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逐渐作为独立的经济单元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中职学生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严格的岗位要求。因此,对中职学校德育区域特征的研究应更加全面、系统、有针对性。本研究基于最新政策文件要求,聚焦时代主题,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核心内容,以区域特征为研究重点,从德育需求、德育供给、学生特征、德育模式等几个方面构建了研究框架,有效涵盖了中职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全面呈现区域特征(本研究所使用测量题项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2 本文构建测量指标框架

  三、实证结论

  在数据录入、编码、查错改错等工作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频数和交叉分析,并结合全国范围内超过40所中职学校的实地走访、座谈经验,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一)德育需求:学生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直观体现。

  中职德育资源的供需受区位条件的制约,供需双方均受到空间因素的直接影响,是区域发展特征的直观体现。本文构建了中职德育供需的区域研究框架,具体如下图所示。学生的需求是区域供需系统的核心,聚焦学生的德育需求,在明确任务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中职德育供需资源匹配的必然要求。关于学生的需求,主要从经济需求、专业需求和发展需求等方面展开。研究显示,西部和部分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仍然面临较强的经济压力,各级政府的资助和学费减免等政策对贫困学生的作用更加显性,边际效应尤为明显。数据显示,西部地区的中职学生月消费在1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25.0%,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从学习需求看,东北和东部地区的学生对专业要求更多样化,学习目标明确。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学生对专业要求不高,但是同时也存在缺乏专业兴趣,动力不足等问题。从发展需求看,区域差异更为明显,东部地区接近50%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升学意愿,家长的意愿也很强烈,不希望孩子过早走入职场,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则希望早日就业,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可见,随着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学生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发展目标也更加明确。

  

图1 中职德育区域供需框架图

  资料来源:作者研究整理。

  (二)德育供给:涉及多方主体,区域特征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德育供给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条件供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重要的供给主体,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德育条件最终呈现的复杂和多样。从学校供给看,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育人质量快速提升,但是区域不均衡不平衡现象依然严峻。具体到德育供给,

  缺少数量充足、水平过硬的德育课专业教师和高质量的德育教材是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棘手问题。调查显示,东部地区对德育课非常满意的学生为53.9%,西部地区仅为38.1%。此外,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大相径庭。以学生对宿舍环境的评价为例,东北地区选择“非常满意”比例为60.8%,西部地区仅为33.1%。从家庭供给看,情况更加复杂,东北地区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比例和西部地区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中职学生单亲家庭比例高达24.6%,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的占比达85.9%。原生家庭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学校和社会的德育任务更加艰巨。从社会供给看,主要受制于区域经济差距和文化差异。2017年,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45万元、4.87万元、4.55万元和5.09万元,经济差距显而易见。雄厚的地方财政既可以保障学校的必要投入,吸引和培养优质师资,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就业的产业基础。此外,区域文化也是影响供给的重要因素。目前,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家长观念和意识还比较陈旧,对入读职业院校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忧。而东部地区的观念更加开放和包容,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家长多数认可通过学习一技之长也可以实现人生出彩。

  表3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供给的部分统计指标

  (三)学生特征:身心状态区域差异明显,法治观念和职业认知均需加强。

  中职学生将面临从校园到职场的重要转变,良好的身心状态、规范的言行和科学的职业规划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显示,不同区域学生的身心状态差异明显,相关工作需要差异化的着力点。中西部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整体较好,但是身体锻炼时间普遍偏低,东北和东部地区的部分学生则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身体和心理状态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以东部地区为例,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为1-3小时的比例高达33.5%,且内容多为娱乐、游戏等。从遵纪守法情况看,东部地区显著好于其他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差,东北地区的校园欺凌问题较为严重,恶性暴力事件屡见不鲜。以东北地区为例,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近10%的学生选择打架反击,高达30%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在职业准备方面,东部地区的学生更加充分,专业选择和发展规划更加清晰明确。但是在职业精神认知方面,各区域学生均存在认知不足,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等问题。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学生对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的认可度高于其他区域,西部地区对敬业精神的认可度较高。

  表4 对“你认为职业精神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题项选择结果统计

  (四)德育模式:创新案例不断涌现,因地制宜体现区域德育特色。

  在实践中,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走出了德育工作的新道路、创新了德育工作模式,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方面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例如,青岛电子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国际性的公共演讲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理念引起学校,创造了“校园TED”,通过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活动传递教育理念。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将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职业情怀作为办学理念,并将其贯穿在育人全过程中。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开展心理激励特色教育,开展家校合作,打造心育教师队伍,通过激发学生内驱力扭转学生自卑心理,有效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四川省泸县建筑职业中专学校实现了德育工作与法治教育的高度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据其学生个体特殊性而具体展开,坚持全员德育,构建学校德育教育规范化运行模式,将法治教育贯穿教育过程。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高度重视道德品行教育,通过“文明风采”主体系列活动打造德育品牌,形成了集课程、活动、评价为依托的一体化育人模式。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积极开展理论探索,明确了“职业素养”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并从职业素养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创造“企业化班级管理”模式,建立了“产教融合”职业实践大课堂,将职业素养融入学生实践全过程。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将校园文化与粤商文化共融,实现了制度建设固本强基。安丘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打造核心培养内容课程体系、创新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建中职德育教育创新模式、建立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人标准的有效对接。

  表5 部分中职学校德育模式创新典型案例

 

  四、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论显示,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情况既存在一些共性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构建更加精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体系和合作网络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必然举措。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几方面对策建议。

  (一)循因施策,实现德育资源供给和需求的高精度匹配。

  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中职学生面临的困难和诉求不尽相同,建议各级政府精准把握德育需求,找准问题明确政策着力点,形成差异性的政策体系。一是提高财政资金投入的精准度。准确识别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在部分区域有针对性的提高国家助学金额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扩大国家助学金受助对象范围,并简化申请和发放流程,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资助,避免因经济问题对学生学业造成影响。二是满足各区域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为满足部分地区中职学生强烈的升学意愿,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拓宽路径畅通渠道。根据区域特征和学生要求,有序扩大中职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加育人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更具多样性的成才选择。三是加强中职教育薄弱地区的德育资源供给。中西部地区正值职业教育发展黄金期,但是底子薄、发展快,特别是食堂、宿舍等校园设施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建议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予部分地区和学校更多用人自主权和特殊条件,为吸引高质量人才提供超常规的政策支持。

  (二)互利共赢,实现区域内外高质量德育资源共享。

  从现实情况看,中职德育优质资源大多分布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体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并且资源的不平衡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实现区域内外高质量德育资源共享是必然选择。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性的议题,涉及到多个主体间的相互协作,要在制度层面保障区域合作的顺畅。建议国家层面出台保障机制和措施,通过政策破除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差异,规范和引导各行政主体和参与主体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二是构建区域中职德育工作网络。建议成立区域性质的中职德育联盟,主要职责是对区域内外分散的实体和虚拟资源进行有序整合、类聚和重组,将各类资源重新结合为有机整体,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地区的教育溢出和倍增效应,实现经验的高效推广,形成集体智慧。三是要强化对口帮扶。德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的客观事实要求相关工作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兼顾公平。部分地区和学校在立德树人的实践方面卓有成效,理念更加先进,方法更加多样,模式更加成熟,鼓励德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学校开展传帮带,建议将可复制、可借鉴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实现共享,有效降低交流成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内外师资培训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因地制宜,实现中职学校德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中职学校的区域属性和育人目标决定了德育模式不能千篇一律,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是根本要求。一是坚持差异化发展理念。学校德育要充分体现区域特征和学生个性化需求,要与现阶段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等多重因素匹配,始终坚持差异化、本土化的发展理念,避免德育工作的完全复制和照搬。二是打造特色德育环境。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搭建适合本地区的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主体间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采取税收减免、工资补助等多种形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和典型案例对教学、教材进行补充,让地区真实案例进课本、进课堂,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校和社会通过开展公益性质的培训、辅导和讲座,向家长灌输人人皆可成才的科学理念。三是鼓励一线创新德育模式。通过工资待遇提升、职称晋升倾斜等多种方式鼓励一线教师特别是德育专业教师、班主任教师总结德育经验、创新德育模式、打造德育品牌。提高德育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构建学生德育数据平台,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发展需求和身心动态,注重工作实效,提高德育资源例如心理咨询室的实际利用率。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参考文献:

  [1]赵建平.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35):137-138.

  [2]张冲等.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2(3):80-85.

  [3]张智华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2):95-102.

  [4]李梦卿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管视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2(4):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