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杰:新时代我国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刍议——基于2019年全国中职学生发展状况调查

时间:2020-07-13 来源:大红鹰dhy8866 浏览量:223 【 浏览字体:

  摘 要:德育环境是人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形成、发展和固型的基础,优化德育环境则是切实解决德育问题和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表现为学校德育环境构成要素方面,初步实现了多元素共同发力和内外部良性联动;校内德育环境方面,德育教材教学满意度明显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持续提高;家庭德育环境方面,家长与子女有效沟通频次增多,关注点转变总体向好;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中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对国情时事和社会事件关注度提高。但同时还面临着发展不够均衡、成效不够巩固等现实挑战,我们可以从践行理念、作用机制、环境优化等方面加以突破和改进。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中职学生发展

  作者简介:王敬杰(1982- ),男,安徽阜阳人,大红鹰dhy8866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学校管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学校文化建设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公益基金项目“建国70年职业教育发展变迁研究”(编码:GYH2019013),主持人:孙诚。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人民群众通过高质量就业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抓手。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教育形式,在培养劳技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广大青年走向成功成才、实现人生出彩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是专业劳技人才的主要来源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后备力量,肩负着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中职学生成长成才和自主发展中学校道德教育至关重要。朱小蔓老师曾明确指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科技进步持续提速、社会转型渐趋深入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中职学校德育不断遭遇新问题和面临新挑战,如:德育实效性还不够高、德育环境还不够适切、德育方法还不够多元、德育资源发掘还不够深入等。因此,系统建构与学生自主成长、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诉求相适切的学校德育环境既是中职教育的核心议题,也是促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重要而迫切。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有效参与对象主要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60所中职学校和55974位中职学生。其中,2019年和2017年两轮调查均参加的样本校为333所,为持续跟踪调查提供了稳定数据。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分布和参与情况见表1。

  表1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分布和参与情况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问卷》。课题组坚持目标导向、聚焦时代主题,以前三次调查结果为参考,紧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文件[ ]核心内容,并结合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等最新政策文件精神和调研对象实际情况等,对问卷维度划分和内容设置进行了重新修订,进而增强了问卷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能够更好地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真实的发展状况。经过科学论证,课题组最终编制出由“德育环境”等7个一级指标、“学校环境”等2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调查问卷,该套问卷有效涵盖了中职学生德育发展的基本内容。学校德育环境具体测量题项如下(表2):

  表2 中职学校德育环境测量题项分布表

  (三)资料处理

  本研究是一项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嵌套的实证研究,量化研究部分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24.0、Smartpls2.0、MAXQDA及Excel2016等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质性研究部分的实证材料按照三级编码系统进行登录和归类,采用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有效结合45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典型做法及深入部分学校实地走访所获取的研究资料,形成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一)学校德育环境构成要素:初步实现了多元素共同发力和内外部良性联动

  适切的学校德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沃土。“德育环境既是对德育对象产生德育影响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又是德育活动改造的对象,正是德育活动的作用才产生纷繁复杂的德育环境”[ ],由此可见,德育环境强调外部环境对德育对象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校在尝试建构适切的学校德育环境过程中,在逐步实现校内各种德育环境要素均衡发展、共同发力的同时,还积极探寻校内外德育环境有效衔接、良性联动的实践路径。在“学校德育场”的语境下,内部德育环境则是学校道德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而外部德育环境不再是学校德育环境的有益补充,而是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内、外部德育环境只是所处位置和角色分工不同,并没有主次之分。研究发现,中职学校在立足学校特色和区域实际的基础上,坚持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动态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等原则,纷纷开展了实践性或体验性较强的学生德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德育育人效果。如:山东省青岛电子学校开展的“开讲——为梦想代言”德育活动,通过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形式的“朗读者”和以即兴演讲为主要形式的“校园Ted”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经典颂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职场竞争力,进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质。

  (二)校内德育环境:德育教材教学满意度明显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持续提高

  德育教材既是中职学校组织开展学生德育活动、实现德育育人目标的直接载体和重要参考,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资源。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生对学校德育教材(74.3%)和德育课教学(72.7%)整体较为满意。在区域分布方面,东北地区中职学生对学校德育教材和德育课教学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城乡方面,城市中职学生对学校德育教材满意度明显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中职学生对德育课教学满意度要高于城市学生;在性别方面,男生对学校德育教材和德育课教学满意度略高于女生;在年级方面,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德育教材和德育课教学满意度相对较高,但三个年级的满意度分布呈现出“U”结构(表3)。中职学生对学校德育教材和

  表3 中职学生对学校德育教材和德育课教学满意度占比情况

  德育课教学满意度明显提升,与广大中职学校在更新德育理念、优化德育目标、发掘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活动、完善德育评价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是离不开的。如:四川省高县职业技术学校构建的”1+3+N”德育工作体系,“1”是确立 “一种理念”,即立德树人,把德育作为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灵魂,坚持“德育为先”;“3”是“三条主线”,以“三全”(全员、全程、全面)德育评价为载体,以学生规范教育为抓手,以德育科研为支撑;“N”是指形式多样的体验式德育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1+3+N”德育工作体系的建构和推行,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使得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交往能力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素养和生存技能,也是协调组织关系和形成集体合力的核心纽带。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生尤其是生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在持续提高。当前中职学生在生生交往方面较2017年调查结果(72.3%)而言,提升了0.9个百分点。在区域方面,东北地区学生人际交往满意比例最高;城乡方面,农村学生满意比例高于城市;性别方面,女生满意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年级方面,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满意比例较高(表4)。此外,研究还发现,中职

  表4 中职学生未被同学孤立、嘲弄或欺负情况

  学生在师生交往方面表现不容乐观,教师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的比例仅为20.2%,从未进行沟通交流和很少交流的比例高达52.4%。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不断优化育人目标、完善育人机制、夯实育人设施和提升育人质量,为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保障。中职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育人功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际交往体验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如:湖南省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开展的“讲·演·辩——在学生心中种下禁毒的种子”法制教育活动,既充分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进一步普及禁毒知识、激发学习潜能和提升思想免疫力;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家庭德育环境:家长与子女有效沟通频次增多,关注点转变总体向好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灵、养成道德行为的重要场域,家庭教育是教育和培养人的基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既是儿童青少年健康幸福成长的基础,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石。可见,家庭德育环境对青少年德性的养成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家长与子女有效沟通交流频次增多,学生能够经常和家长说心里话的比例上升,较2017年调查(30.5%)提高了0.9个百分点。在区域方面,东北地区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比例最高;在城乡方面,城市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在性别方面,男生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在年级方面,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比例最高,并且年级因素与沟通交流频次之间呈正相关性(表5)。不仅如此,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点总体上也有了较好的转变,依次排序为身心状态(29.0%)、学习成绩(27.4%)、衣食住行(18.6%)、道德品行(17.1%)和就业前景(6.7%)。由此可见,身心健康逐渐成为家长的首要关注点。在区域方面,东部地区家长关注子女身心状态的比例最高;在城乡方面,农村家长关注子女身心状态的比例略高于城市;在性别方面,女生家长关注子女身心状态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在年级方面,三年级及以上的家长关注子女身心状态的比例相对较高(表5)。随着国家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日

  表5 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和对子女身心状态关注情况

  益进步以及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国民综合素养在不断提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也在逐渐趋于科学合理。家长不再是学校教育的边缘化参与者或看客,而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育人工作的坚实力量和重要合伙人。如:浙江省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建构的“师生联心、家校联盟、社校联动——三联德育育人模式”,充分调动校内外广泛的德育资源,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的德育生活化育人网络,在有效理顺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关系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生活化德育育人资源,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铸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韧的职业精神。

  (四)社会德育环境:中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对国情时事和社会事件关注度提高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范畴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的对青少年道德品性的养成产生一定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德育环境对学校德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发现,96.1%的中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了解并喜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比2017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通过对比2017年调查数据发现,中职学生最喜欢的传统文化类型均是琴棋书画,本次调查中学生对各类传统文化喜欢的比例均大幅增加,都不感兴趣的文化比例下降。其中,琴棋书画(50.5%)、传统节日(46.5%)和民间艺术(44.5%)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具体来看,各区域学生、不同年级学生均最喜欢琴棋书画;城市学生喜欢琴棋书画,农村学生喜欢传统节日;男生最喜欢中华武术,女生最喜欢琴棋书画(表6)。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表6 中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喜好情况(%)

 

  既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也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资源[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中央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华典籍整理”、“文化遗产保护”、“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宣传和普及了中华优秀传统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激发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还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如:四川省双流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读国学——讲国学——演国学——践国学”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体系,建构出“日日有诵读—周周有展示—月月有主题—期期有汇演—年年有成果”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模式,有效探索出了“国学诵读与学生德行养成”的德育新途径。该德育模式不仅使国学精神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种精神底蕴,还让国学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

  当今社会是开放、融合和多变的,各主体间相互沟通、深度融合和携手共进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会更加密切和深入,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存在、独善其身,中职学生自然也不会例外。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生对国情时事和社会事件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比列较2017年调查数据(57.1%)而言,提升了14.4个百分点。在区域方面,东部地区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城乡方面,农村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比列基本与城市学生持平;在性别方面,女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比列略高于男生;在年级方面,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年级之间差距相对较大,年级因素与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比例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表7)。可见,“身在校园,心系天下”不仅是当前中职学生深厚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还是当今青年学生具备的高尚情怀和道德品质。如: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在“校店合一”的办学模式下,积极打造旅商特色德育模式,不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事件,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竭力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和善于实践的实干者。

  表7 中职学生关注时政新闻情况 

  四、启示建议

  科学研究是基于解决问题并指导实践的需要。目前来看,尽管我国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实现了重要突破,但依然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仍有较大的提升或改进空间。基于研究结论,本文特提出如下启示建议:

  (一)践行理念:人本幸福理念统筹下的多原则动态平衡

  教育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保持学生应有的纯真善良和幸福快乐,则是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前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不仅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还要能够助力学生幸福、快乐、健康的成长。积极践行人本幸福理念,既是增强中职学生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职学校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育人目标的应有之义,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才思想精髓的具体行动。因此,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在人本幸福理念的指导统筹下,要实现多原则动态平衡。一是科学性原则。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固然要以人为本,以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为参照,但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和满足学生非理性需要,应该坚持人本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二是系统性原则。学校德育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和彼此融合来实现稳固和平衡,这种平衡是建立在各种要素动态发展的基础之上;三是发展性原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德育环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呈现出阶段性的时代性和区域性特征,但持续发展却是其永恒的主题。

  (二)作用机制:立足“四个着力点”,强化功能效应,增强服务供给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还能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当人置身于某种环境之中时,环境在对人产生塑造作用的同时,人也在不断尝试着改造环境。在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从深层次发挥环境对学生道德品性培养和道德行为养成的善性塑造作用,而不仅仅囿于外在的、浅层次的、伪善的道德说教。因此,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要优化作用机制,着力点如下:第一,支持与规范。人类活动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特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基础而存在。我们要充分发掘德育环境资源和优化德育环境要素,为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提供支持并规范其发展;第二,熏陶与感染。由于德育环境对学生德性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内生性、长期性和未完性等特点,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熏陶和精神陶冶等方式潜移默化完成的。因此,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要整体把握、细处着眼和润物无声,让德育环境资源处处充满育人善意和温情并能够触手可及;第三,激勉和指引。学校德育环境因素既有客观存在的,也有人为建构的,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均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进而发挥导向作用。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要通过趋利避害的利益导向、社会契约精神的规范导向、社会弘扬倡导的舆论导向等实现德育影响的激勉和指引作用;第四,检查、反馈和调适。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德育环境会对学生道德品行、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等进行检查和衡量,判定是否符合规范;另一方面,学生会结合自身需要对学校德育环境的塑造性规制进行反馈和调适。学生的反馈和调适主要表现为积极迎合、主动调整和内化践行,或者是被动接受、消极对待,再或者是坚决抵制。在这种语境下,调适是多主体的,既有学生主动性的调适,也有学校根据学生反馈进行的再调适。由此看来,学校德育环境是在学生需求和环境建设之间“平衡——不平衡——平衡”无休止地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的。

  (三)环境优化:构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多维学校德育环境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宏观视角来看,学校德育环境显然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德育系统,相互联系并彼此影响。在中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过程中,要以中职学校为担负主体,科学建构“四位一体”的多维学校德育环境(图1),力求德育育人效果最大化。

  构建互动平衡的德育大环境。一方面,中职学校要进一步平衡和协调学校内部德育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学校物质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师生需求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学校知识环境建设要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学校制度环境建设要充满人文关怀等;另一方面,中职学校要积极构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的德育网络,形成强大的德育育人合力。在这种德育网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学校德育环境的主体作用,家庭德育环境的基础作用,社会德育环境的保障作用,四者地位同等重要。如:在加强学校和家庭互动方面,可以创新家长会召开方式、创办家长学校、拓宽家校沟通渠道等;在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方面,既要把学校德育课堂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引导学生走出去,也要把社会德育资源引进到学校中去。

  构建协同共生的德育小环境。基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一客观事实,中职学校要构建出人性化、特色化且行之有效的德育小环境,让每一处德育资源都能自成系统并发挥育人价值,要做到物质环境物尽其用、知识环境百花齐放、制度环境规范有效、人际环境温暖有爱和精神环境触动心灵。如:学校建筑布局和校园环境方面要进一步提升舒适感和增添优美感,教室布置方面要进一步增加温馨感和协调性,人际交往方面要进一步创设公平互助、温暖友爱、和谐共生的人际关系等。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Z]. 2014-12-22.

  [3] 国务院.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02-13.

  [4]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吉林:吉林大学,2009.

  [5] 韩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EB/OL].(2014-09-25).www.opinion.con.cn/n/2014/0925/c1003-25733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