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在花: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机制

时间:2024-01-23 来源:《教育研究》 浏览量:1310 【 浏览字体:

摘要:教师支持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对学习质量的主观感知和评价,能够反映教育质量。基于对1251名3~6年级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分析和探讨了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教师支持直接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教师支持通过两条路径间接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一是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单独的中介作用,二是流动儿童学业适应、学习投入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据此,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教师支持,提高流动儿童学业适应能力和引导流动儿童增加学习投入来提升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助力其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

关键词:教师支持;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学业适应;学习投入

一、引言

流动儿童指未满18周岁,跟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生活,并接受了半年以上义务教育的儿童,又称为“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我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致使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快速增加。在大规模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潮的背后,流动儿童数量也随之剧增。据统计,2022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计1364.68万人,其中,小学生969.86万人,初中生394.83万人。流动儿童的入学和教育质量问题一直为国家、社会以及研究者所高度关注。随着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从“两为主”发展到“两纳入”阶段,流动儿童在城市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然而,由于该群体难以完全融入城市,致使他们在学校以及城市生活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或边缘地位,其学习问题逐渐凸显,备受社会各界瞩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为流动儿童更好地学习、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能够进一步增进流动儿童福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流动儿童是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短板”。“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保障流动儿童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满意度和教育质量,更好地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益,努力让流动儿童共享优质公平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学习满意度是学习质量的主体性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学习满意度研究还不太成熟,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研究更为匮乏,亟须深入探索和拓展。本研究将在已有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支持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理论模型。

(一)学习满意度的重要性

学习满意度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质量的综合评价,反映了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喜欢程度或愿望、需求获得满足或目标达成的程度。由此可知,学习满意度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生活的一种比较主观的感受,是学生教育满意度的重中之重,不仅影响学生学业成绩,而且影响教育教学和学校服务质量提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生命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是学校的基本使命之一,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热点。学习满意度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满意程度,对学生生涯规划、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心理健康等影响深远。深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重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建设的目标之一。如何科学应对流动儿童的学业挑战,确保流动儿童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提高流动儿童教育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不能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实证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区,往往处于一种边缘状态,难以融入各个群体中,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自我评价低、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较多,逃课率、旷课率和辍学率较高,容易发生学习困难现象。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流动越频繁,越易对流动儿童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也有研究得出,个体满意度是衡量个体行为意愿的重要指标,满意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个体继续该行为的意愿。因此,流动儿童对学习状况的满意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意愿。由此可见,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满意度至关重要。

(二)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研究现状

学习满意度是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相关教育政策颁布后,执行效果如何?作为政策目标群体之一的流动儿童切身体验如何?获得感怎样?哪些因素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满意度和学习获得感?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满意度?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在中国知网以“流动儿童”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自1989年9月至2023年11月,关于流动儿童研究的文章共计4931篇。而以“学习满意度”为关键词在上述文献中进行二次检索时发现,关于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研究仅有3篇。文献分析表明,学习满意度已有研究主要聚焦高等教育,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满意度关注不够,而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则更少。流动儿童是儿童中的特殊群体,也是不利群体,亟须得到关注。与普通学生相比,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可能较低,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和产生机制可能具有特殊性,值得深入开展研究和探讨。

流动儿童是我国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儿童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开展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研究。从流动儿童的切身感受出发,考察其学习满意度和实际获得感,这既能为改善流动儿童学习问题、提高流动儿童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拓展教育满意度研究的视角,丰富和发展教育满意度理论,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心理辅助和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为提高流动儿童教育满意度提供实践指导,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现实依据。

(三)教师支持是学习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由家庭、同伴和学校所构成的微系统是环境直接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手段。其中,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微系统主要是学校,这是因为学校是流动儿童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师生互动形成的班级生态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人的因素对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大于物的因素。换言之,人的因素对学习满意度的贡献力比物的贡献力大。例如,教师支持、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师生互动、自我调节学习、教师教学水平、学习氛围等都与学校这一微系统密切相关。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流动儿童缓解甚至消除心理压力和学业压力,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教师是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学校支持的主要来源。在学生与学校形成的良性互动关系中,教师支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支持是学生知觉到的教师对其学习支持的态度和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学生学业成绩。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个体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或感知到的支持行为具有普遍的增益性。教师支持作为儿童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增进儿童积极的学校适应,缓解学校适应不良的状况。研究发现,当学业适应不良的学生感知到教师的支持行为时,其不适应水平会降低。这说明,教师支持影响学生的学业适应水平。有学者认为,学业适应是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学生为了达到自身与学习环境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过程。学业适应是衡量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有关适应问题的中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已有学业适应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业适应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学习投入是学生有效参与教育活动的程度,包括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它反映了学生积极卷入学习任务中的现象和状态,是学业成功重要的预测变量。学生学习投入越高,其学业成绩越好。与家庭和社会活动时间相比,学生70%以上的时间从事学习活动,因此,学生学习投入程度能够反映其学校生活质量,而教师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需求支持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发展;反之,需求受阻的社会环境则会抑制学生动机和行为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教师支持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学业适应和学习投入。但流动儿童是特殊的学生群体,因此,已有普通中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研究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流动儿童还有待讨论。目前,尚未有研究对教师支持能否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学业适应和学习投入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四)教师支持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理论模型

斯金纳(Skinner,E.A.)等人发现,教师支持越多,越能满足学生自主、胜任力和归属上的需求,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也有学者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最大。教师情感支持越多,学生学习主动性越强,越勤于动脑,越能肯定自身的学习能力。已有研究结果表示,教师支持能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的学习投入,也间接说明教师支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投入。流动儿童学习投入不仅对其学习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学业成绩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学习满意度。由于流动儿童的学习投入直接影响学习满意度,本研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教师支持通过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

如上所述,教师支持能够影响学生学业适应水平。教师支持越多,学生学业能力和社会技能越强,学业适应越好,学业成绩也越高。当学生学习的愿望、需求获得满足或者达成学习目标后,学生学习满意度就会比较高。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2:教师支持通过学业适应的中介作用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

教师支持是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而截至目前,学界尚未有针对教师支持与流动儿童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和学习满意度这四个变量间关系的研究,国内也尚未开展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研究。由于个体生活在由微观到宏观多个子系统层层嵌套、动态交互的生态环境中,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结合对以上相关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出教师支持、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和学习满意度四个变量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本研究拟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和产生机制进行分析,考察教师支持与流动儿童个体因素即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对其学习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找出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影响的最佳关系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H3:流动儿童学业适应和学习投入在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理论模型见图1。

图 1 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模型

三、研究方法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在所有被试均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集体施测,并利用SPSS26.0和PROCESS4.1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上海、武汉各抽取1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3~6年级学生,有效被试共计1251人。3~6年级人数分别为:288人、297人、330人、336人,其中男性705名,女性546名。

(二)研究工具

采用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量表、教师支持量表、学业适应量表和流动儿童学习投入量表对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四种研究工具使用情况如下。

1.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量表

自编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四点量表,分为课堂环境、教学技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学业成就6个维度,38个条目。

正式测验前,从北京市某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3~6年级选取200名流动儿童进行量表试测。采用量表条目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积差相关计算项目区分度,结果发现,38个量表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均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量表各条目的项目区分度较好。对具有区分度的38个条目进一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确定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量表的维度以及各维度的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6个,6个因子的内容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可以解释全部条目变异的51.63%,说明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正式测验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系数)为0.89,分半信度系数为0.87。第一次验证性因素分析后,删除因素载荷低于0.3的条目3、4、25,再次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条目因素载荷在0.33~0.76之间(见表1),说明量表结构效度较好。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标:χ2/df=4.10,NFI=0.97,TLI=0.97,CFI=0.95,RMSEA=0.05,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表 1 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课堂环境

教学技能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

家庭关系

学业成就

1(0.72)

6(0.70)

16(0.67)

21(0.55)

29(0.69)

34(0.50)

2(0.74)

7(0.75)

17(0.68)

22(0.60)

30(0.70)

35(0.69)

5(0.62)

8(0.66)

18(0.33)

23(0.62)

31(0.60)

36(0.76)

 

9(0.70)

19(0.65)

24(0.59)

32(0.66)

37(0.76)

 

10(0.66)

20(0.68)

26(0.65)

33(0.71)

38(0.73)

 

11(0.64)

 

27(0.67)

 

 

 

12(0.63)

 

28(0.69)

 

 

 

13(0.71)

 

 

 

 

 

14(0.61)

 

 

 

 

 

15(0.73)

 

 

 

 

 

2.教师支持量表

采用欧阳丹编制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学生感知教师支持行为六点量表,包括学习支持、情感支持、能力支持3个维度,19个条目。3个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50.64%,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问卷信度为0.87。问卷总分越高,反映出学生获得的教师支持越多。

3.学业适应量表

采用江光荣编制的中国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成套量表中的小学3~6年级学业适应分量表。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技能和学习问题3个维度,17个条目。各条目与所属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9~0.61之间,且均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低于其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说明量表结构效度较好。量表重测信度为0.78,效标关联效度良好,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学业适应情况越好。

4.流动儿童学习投入量表

采用自编的流动儿童学习投入五点量表,包括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3个维度,共31个条目。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7,分半信度系数为0.93。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各条目在其所属维度的载荷均在0.68~0.83之间,说明量表结构效度较好。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标:χ2/df=4.46,NFI=0.91,TLI=0.92,CFI=0.93,RMSEA=0.06。可见,流动儿童学习投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先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继而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考察教师支持、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之间的相关,进而采用PROCESS4.1程序中的模型6进行中介作用检验,最后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置信区间的显著性。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素法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进行检验。结果显示,20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9.02%(<40%),说明本研究无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各变量间相关分析

流动儿童在教师支持、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四个变量上的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四个变量两两之间呈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性别、年级、教师支持、学业适应、学习投入与学习满意度间相关均显著,后续研究需要控制年级和性别变量。

表 2 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变量

M±SD

1

2

3

4

5

6

1. 性别

1.44±0.50

1

 

 

 

 

 

2. 年级

4.57±1.12

0.06*

1

 

 

 

 

3. 教师支持

74.62±18.96

0.11**

-0.17***

1

 

 

 

4. 学业适应

63.19±11.18

0.19***

-0.08**

0.60***

1

 

 

5. 学习投入

108.74±24.68

0.14***

-0.11***

0.67***

0.79***

1

 

6. 学习满意度

72.36±15.00

-0.07*

0.13***

0.59***

0.46***

0.57***

1

(三)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机制

采用PROCESS4.1程序中的模型6,以教师支持为预测变量,学习满意度为结果变量,学业适应、学习投入为中介变量,控制性别和年级变量后,进行中介作用检验(见表3)。流动儿童感知到的教师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其学业适应(β=0.59,p<0.001)、学习投入(β=0.31,p<0.001)和学习满意度(β=0.37,p<0.001),学业适应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投入(β=0.60,p<0.001),学习投入显著正向预测学习满意度(β=0.36,p<0.001)。

表 3 教师支持与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间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回归方程

拟合指数

回归系数

及其显著性

结果变量

预测变量

R

R2

F

β

t

 

学业适应

性别

0.62

0.38

256.66***

0.13

5.70***

年级

 

 

 

0.01

0.5

教师支持

 

 

 

0.59

26.03***

 

学习投入

性别

0.83

0.68

671.35***

-0.01

-0.47

年级

 

 

 

-0.01

-0.38

教师支持

 

 

 

0.31

15.32***

学业适应

 

 

 

0.60

29.66***

 

 

学习  满意度

性别

0.64

0.4

169.17***

0.01

0.51

年级

 

 

 

0.03

1.41

教师支持

 

 

 

0.37

12.31***

学业适应

 

 

 

0.06

1.55

学习投入

 

 

 

0.36

9.35***

 

表 4 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影响的中介效应量估计

路径

间接效应

标准误

95%置信区间

效应量

下限

上限

总间接效应

0.27

0.03

0.16

0.26

42.19%

教师支持→学业适应→学习满意度

0.03

0.02

-0.01

0.08

4.69%

教师支持→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

0.11

0.02

0.08

0.15

17.19%

教师支持→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

0.13

0.02

0.09

0.17

20.31%

 

图 2 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模型

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在95%的置信区间内,检验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在教师支持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显著性。表4和图2显示,教师支持除直接显著影响学习满意度外,还通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一是“教师支持→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路径效应值为0.11,95%置信区间为(0.08,0.1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7.19%。二是“教师支持→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学习满意度”,路径效应值为0.13,95%置信区间为(0.09,0.17),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31%。这说明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影响的链式中介作用存在。

五、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系统考察了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经中介效应检验,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一)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这是因为积极的社会支持环境能够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教师对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的指导和在情感上的关心,都会使流动儿童感到被尊重、被重视,产生对学校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流动儿童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教师支持还能鼓励身陷学业困境的流动儿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希望感,帮助其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激发其追求目标的动力,提高他们完成学业任务的主动性和效能感,促使其努力学习,克服学习困难,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从而提升学习满意度。

(二)学习投入单独的中介作用

教师支持是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保护性因素。本研究表明,学习投入在教师支持对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单独的中介作用,证实了研究假设H1。教师支持促进流动儿童学习投入,说明了学习投入是由关系主导的学习结果。教师是学生学业生活中的重要“引路人”,当流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温情时,就容易产生正向的、积极的心理体验。而这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校参与度、学习方法和学业自信等多方面,特别是当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不理想、课业难度较大、自信心受挫时,教师支持发挥的作用更大。教师情感支持越强,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越多,越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其学习投入。有研究证实,教师自主支持、提供结构性支持能够促进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也有学者发现,教师自主支持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学习投入,在自主动机驱使下,学生不但自主行为增多,而且还通过个体的积极情绪正向预测他们的学习投入水平。

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获得父母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较少,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而教师支持可以满足流动儿童安全感的需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培养流动儿童的学业弹性,促使流动儿童激发内部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业情绪,树立解决学业问题能力的自信,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积极的自我暗示等),从而提高其学习投入水平。由于学习投入不仅能够反映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状况,而且能预测学生学业成就,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流动儿童获得的教师支持越多,他们对学业产生的希望感越大,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从而能够提高学业成绩,获得更强的学业成就感和掌控感,提高对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学业适应、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适应状况不仅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和日常行为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成人期整体的社会适应状况。良好的学校适应利于学生改善学习状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学业适应是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师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主要践行者,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所以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适应。教师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认同、提升幸福感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需要,为儿童发展提供保护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学生的学业行为,继而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已有研究证实,初中生感知的教师支持行为既直接显著影响初中生学业适应,也通过学校归属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间接显著影响其学业适应。本研究以流动儿童为对象的结果表明,教师支持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儿童学业适应。这说明教师支持与学生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跨群体的一致性,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教师支持与学业适应关系研究对象的范围,增加了研究结论的推广性。

学业适应之所以影响学习投入,是因为良好的学业适应能够塑造流动儿童良好的学习状态,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客观地评估问题,正确地评价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和能力,坚信自己可以获得学业成功,增强学业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激励其产生更多内生动力,主动地融入学校生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处理学业问题,勇于面对并顺利完成学业任务和挑战,并继续保持较高的学习投入水平。国外研究发现,外部资源与个人资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投入,拥有较多外部资源的个体会积极调整个人资源,推动其实现既定目标。同理,更多的教师支持会促进流动儿童顺利适应学业,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积极寻求自我成长,增加学习投入,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业成绩,进而提升学习满意度,印证了研究假设H3。

班级环境既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和学业成就等认知性发展,也影响学生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班级社会处境是班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班级社会处境中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学理论,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教师支持与流动儿童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和学习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支持了本研究假设,即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教师支持是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重要学校因素。在内部因素中,流动儿童学业适应、学习投入两个个体因素也会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此外,外部因素还通过内部因素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这反映出流动儿童感受到的教师支持越充分,他们就会更加认同学校,对自己的学业能力就越自信,学业适应就越好,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学习成绩也就越好,越容易体验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习满意度也就越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对外部学习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对他们学业适应、学习投入和学习满意度都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班级社会处境是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值得高度关注。外部因素中,除教师支持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如教师领导行为、同学关系等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受制于研究时间、精力和经费,本研究只考察了外部因素即教师支持这一班级社会处境因素,建议未来重视和加强该方面的研究。

六、研究启示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高流动儿童学习满意度,确保流动儿童享有优质公平的教育,实现流动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出努力。

(一)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教师支持

教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支持是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支持力度,增强与流动儿童的情感联结,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自主支持、结构性支持和人际支持。其中,自主支持是指教师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问题和看待事物,识别和理解学生的情绪,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任务的价值和意义。结构性支持是指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业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给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明确表达对学生的期望,指出学生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等。人际支持是指教师营造尊重、支持、包容、和谐的人际氛围,寄予学生高期望,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投入。此外,教师积极回应学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富有挑战性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及时给学生清晰的反馈,关心和帮助学生等都有利于建立支持性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业适应和学业发展。

(二)提高流动儿童学业适应能力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业适应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学业适应是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适应的关键环节。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流动儿童学业适应问题,特别是“初来乍到”的流动儿童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学校的要求可能存在一些差距,表现出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格外关注和关心,加强引导。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学业上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学业辅导或心理疏导。教师要向流动儿童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启发他们明晰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面对学业适应不良的流动儿童,教师要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接纳流动儿童,及时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情绪状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其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积极融入学校环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鼓励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业成绩。当流动儿童取得学业进步时,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这些积极体验有助于加快他们的学业适应。

(三)引导流动儿童增加学习投入

如前所述,教师是学生学业和成长的引路者,提高流动儿童学习投入水平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首先,要引导流动儿童正确理解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当流动儿童认识到学习任务的价值时,便会燃起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师生互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其次,增强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学业表现相关。因为学习投入是流动儿童学业表现之一,所以增强学校归属感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学习投入水平。教师要鼓励、关爱和尊重流动儿童,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帮助流动儿童建设自主的心理环境,缓解他们的学习焦虑,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学校、适应学校,增强学校归属感,增加学习投入。再次,要培养流动儿童的学业韧性。学业韧性是影响学生学习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学生面对学业困境或遭遇学业挫折时积极的适应结果与良好的掌控感。已有研究发现,学业韧性是影响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能够显著预测学习投入。为此,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性评价,增强流动儿童的学业自信心,进而增强其学业韧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线上线下心理讲座、心理科普周、心理咨询等途径提高流动儿童应对困境的能力,塑造流动儿童“乐学感”,提高流动儿童学业韧性。

 

 

来源|《教育研究》2023年第11期

作者|刘在花(大红鹰dhy8866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